医心网  >  业内新闻  >   正文

医患角色互换 关键要用真心

发布于:2013-08-02 10:50    

为什么医患矛盾日趋加重?本来是一个有病就医,一个救死扶伤,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如今却成了一对视若仇敌的角色。患者总是对医生不信任,充满疑惑,而医生有了怕引祸上身而不敢大显身手的心理。有多少患者思念毛泽东时代无私奉献的医生,又有多少医生渴望患者的支持、信任和理解。因此,笔者呼唤在矛盾发生时,请转换角色来考虑一下,或许你会平心静气,给对方更多的理解。


医生到底有多累?有调查显示,在2000多名被调查的城市大医院医生中,80%的人每天工作8—12小时,67%的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60%的人“黄金周”休息不到3天,80%的人工作中没时间喝水,37%的人工作中经常憋尿,83%的人中午不能按点吃饭或者只能飞快吃饭。北京的21家市属医院虽然仅占全市三级医院的30%,却承担着40%—50%的医疗量。这些数字说明,医生超负荷工作已经成为常态。


患者看病到底有多难?有的患者昼夜排队却挂不上号,只能求助号贩子;有的患者常常抱怨:挂号3小时,等候3小时,看病3分钟,医生太不负责了。对此,医生既委屈又无奈。


在美国,一个专家一上午最多只看6个病人。而在中国,一个专家一上午要看五六十个病人,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上厕所甚至要一路小跑。即便这样,下午一两点才看完上午的病人,紧接着又要看下午的病人,这在医生方面已经是家常便饭。而除了出门诊之外,多数专家还要做手术、查房、会诊、搞科研、写论文。回家之后,很多人累得连话也不想说,甚至倒头就睡。


在患者的想象中,医生应该是最会养生的人。其实,恰恰相反,医生是最不健康的人群之一。在采访中得知,很多医生、护士都不同程度的患有泌尿系统疾病。“没办法,病人太多。”说这话时,他们真的很淡然。


其实,每一个医生都有可能成为患者。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常常在不经意间发生转换。美国有位名叫爱德华·罗森邦的医生,晚年患了喉癌,命运将他从医生变成了病人。他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回忆,自己曾经作为医生高高在上,但成为病人后,遭遇和心情与其他病人如出一辙不敢面对疾病真相、被护士嘲笑“脖子短”、被别的医生误诊……于是,他感慨道:“我成为病人之前,已经行医50年,却等到生病时,才发现医生和病人根本不是一路的。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的角度完全不相同。”看来,一个医生要想真切地体会到病人的痛苦,可能只有等他成为病人。


同样,作为一名患者,要想真正理解医生,也需要换位体验和思考。但体验必须有真情实境,否则只能感触到表面的冷暖,却无法触及内心。


首先,医院管理者如果没有走出自己的权力范围,走到哪都会被权力所照顾,无论如何都体验不到真实的看病难。其次,没有生病的人去体验看病难,就感受不到病人对疾病的担忧,其内心的焦灼和对医生细心诊治的渴望也无从体验。


医疗界的人士都非常熟悉一句话,那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镌刻在美国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特鲁多医生墓碑上的墓志铭。特鲁多医师的名言,不仅仅概括了医学救死扶伤的职责,从另一个角度,也是对我们每个普通人疾病观、生命观的教育。如果我们经常智慧地遵循“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除了恶意找茬的医闹,绝大多数纠纷不会发生或者能够得到很好的化解。


人不可能永生,在生死之间,医务工作者是患者的最好伴侣。


或许,互换一下角色思考问题,和谐就从这里开始了。


来源于:科技日报




上一篇:用微创技术修复“心伤” | 雅培MitraClip®在中国获批上市!
下一篇:全面解析美国医院的最佳医疗服务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