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学术动态  >   正文

【CHC2015】梁晓峰——从监测数据看中国慢病现状

发布于:2015-08-11 14:32    

  8月7日举办的中国心脏大会(CHC)2015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研究员针对"中国死因及慢病危险因素监测分析"做了精彩报告,报告分为三个部分。

  监测系统发展历程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DSPs)始建于1978年,期间经历了4次(分别在在1989年、1990年、2004年和2013年)重大发展,疾病监测点在逐步扩大,监测内容也在逐步增加,特别是增加了慢病的分析调查。目前全国共有605个监测点,监测人数占全国人口的24%,疾病、死亡、危险因素等,都在这些监测点中进行。

  基于DSPs的监测,1990年主要监测出生、死亡和传染病的发病情况,2004年开始做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2015年通过整合多部门资源和技术力量,建立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系统,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居民慢性病和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信息。建立相关数据共享平台和机制,加强数据分析与利用,发布权威信息,为政府制定慢性病防控与营养改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数据分析利用

  1. 数据利用主要进展

  国际监测比较:WHO监测框架内,各个国家之间比较。

  国家政策支持: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于6月30日由国新办发布。

  科学研究:国际疾病负担(GBD)研究、公众卫生白皮书。

  引领地方:各省白皮书、GBD分省分析结果。

0808中国慢病内页1.jpg

  2. 中国慢性病死亡与患病

  1)慢性病死亡概况

  造成慢病死亡的前10位病种分别为:脑卒中、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肝癌、肾癌、高血压性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食管癌、慢性肾病。

  ·2013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71.42/10万,估计死亡791万人,占全部死亡的86.57%,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30-70岁人群慢性病死亡率为412.22/10万,占该年龄段全部死亡的85.03%。

  ·在全人群和30-70岁人群中,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分别占慢性病死亡的87.33%和87.69%,占全部死亡的75.60%和74.56%。

  ·1990-2013年,我国居民以及30-70岁人群慢性病标化死亡率俊呈下降趋势。

  2)心脑血管病死亡情况

  ·脑卒中死亡率138.65/10万(30-70岁人群为87.70/10万),男性多于女性。

  ·自1990年以来,我国居民和30-70岁人群脑卒中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但男性2013年有所抬高。

  ·冠心病死亡率100.66/10万(30-70岁人群为59.76/10万),男性多于女性。

  ·我国男性居民冠心病标化死亡率1990-1995年呈下降趋势,自1995年起呈上升趋势,女性自1990年起呈下降趋势,性别差距越来越大。

  3)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2013年我国居民恶性肿瘤新发病例333.54万,发病率为245.13/10万。

  ·男性癌症发病: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前十位癌症发病占所有癌症发病的85.11%。

  ·女性癌症发病:乳腺癌、肺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肝癌,前十位癌症发病占全部癌症发病的79.15%。

  4)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情况

  ·2013年我国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77.18/10万,估算死亡107万人,男性多于女性。

  ·30-70岁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28.17/10万,男性是女性的2.09倍。全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较高的省份为甘肃、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青海。

  ·1990-2013年,我国居民和30-70岁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但男性从2013年开始趋于平稳。

  5)高血压患病

  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27.3%,整体趋势为上升。

  6)糖尿病患病

  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

  7)血脂异常患病情况

  2012年我国居民高总胆固醇血症3.3%,高甘油三酯血症为11.3%,城市略高于农村,男性均明显高于女性。与2002年相比均有较大幅度增加。

  8)肥胖情况

  2002年与2012年中国成人肥胖率比较,如图:

0808中国慢病内页2.jpg

  挑战与未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11年起与全球疾病负担主要研究机构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研究所(IHME)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中国疾病负担的估计。2013年,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派专人赴美参与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GBD2013)研究工作,对1990-2013年中国各省的疾病负担进行估计,目前该项工作已顺利完成。

0808中国慢病内页3.jpg

  GBD2013的结果显示,导致中国疾病负担的前15种危险因素:饮食因素(16.4)、高血压(12.0%)、吸烟(9.4%)、室外PM污染(8.9%)、室内污染(6.7%)、高空腹血糖(5.2%)、过度饮酒(4.5%)、职业因素(4.0%)、高体重指数(3.9%)、缺乏锻炼(3.6%)、高胆固醇(2.0%)、药物使用(1.0%)、铁缺乏、(0.8%)性暴力(0.7%)、铅(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加强监测的质量控制;提高数据利用率;注意数据发布的权威性、科学性;应用新调查方法,如信息化的数据采集、基于GIS的抽样、身体活动客观测量方法;加强能力建设。

  同时需要加强其他监测工作,管理、队伍方面;控烟监测,烟草成分分析;心脑血管事件和卒中的监测;伤害及产品伤害监测(今年已经扩大);食物成分监测,如酒类、糖饮料消费监测;示范区的各项监测,如行为、舆情等。

  梁晓峰研究员最后说,虽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监测方面做了很多,但与发达国家仍相差很远,如何与心血管病中心等中心结合起来做好监测,可能是接来下比较重要的工作。


转自:心在线



上一篇:2020 ACC专家共识:口服抗凝药患者出血管理的决策路径
下一篇:移动医疗,抢用户真能抢出未来吗?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