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业内新闻  >   正文

【CSC&OCC2015】大会主席霍勇教授:心血管病防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发布于:2015-09-11 16:1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

心血管病防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切围绕国民心血管健康


凯德传媒: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是我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高的心血管专业学术组织,这也意味载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请您介绍一下近几年学会工作开展或发展情况。


霍勇教授: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心血管病已成为居民首位死因。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责任确实很大,在过去几年,学会从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规范临床诊疗、强化基层、推广科普教育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拓展。


作为一个学术组织,首先应该为全国心血管医师搭建一个高水平、可持续的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在这方面,学会不仅注重国内学术交流,也积极对外交流。在2014年,学会与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和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每年年会为对方互设论坛,与ESC合作出版《European Heart Journal Supplements-The Heart of the Matter of Chinese Peers》(欧洲心脏杂志增刊- 中国专刊),与ACC联合启动“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等。为了让国外更多了解中国心血管界,扩大国际影响力,还出版了自己的英文杂志《Cardiology Plus》,由葛均波院士担任主编。


除了加强心血管病诊疗的学术交流,学会在规范诊疗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分会下辖的11个专业学组组织参与了多项国际性协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指南和共识,配合政府部门做好血管专科医师培训、专科医师准入、基层医生培训等,以及开展和进行胸痛中心认证、“跟着指南走”(GWTG)项目等工作。


为了提升基层医师诊疗水平,学会还组织撰写了《中国基层医生心血管病实用手册》、《中国基层医生心血管药物实用手册》等口袋书。这两本书也是“中国心血管基层医师培训项目”开展全国全科及基层医师培训的指定教材。此外,介入治疗在我国发展很快,学会发布的《中华心血管介入操作技术全集》系列教学光盘,通过专家讲解、操作演示、动画模拟等多种形式帮助临床医师尽快掌握介入操作技能,规范临床操作技。


认识心血管疾病,做好防治,还有重要的一环是做好科普。为了提高大众对心血管疾病的正确认识,学会还发起全民心血管健康行动,并倡议发起中国心梗日。2014年“健康中国行·全民心血管健康行动”有3000余名医护工作者参与健康传播,累计对30万患者及公众进行心血管疾病免费筛查,对其中80%的患者进行有效干预。


总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工作都意味着新的开始,学会所有的工作都围绕改善国民心血管健康,在今后还会大力发展、深化。


急救体系亟需改善


凯德传媒:您从2012年开始组织全国实施“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您能否介绍一下我国STEMI救治的现状?要进一步改进心肌梗死救治,您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或对策?


霍勇教授:在过去30年里,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中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持续攀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救治心梗患者的能力提升了,但近10年间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却没有变化。其中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个:一是急性心梗患者发病后到医院的很少,或者到了医院已经较晚;二是医院还没有建立或现有的救治流程尚不完善,入院救治缓慢。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完善医疗急救体系,以专业救治为核心,医院通过自身和院前急救形成有效链接。当前开展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为建立科学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区域协同医疗救治体系,最大限度地缩短早期救治时间,提高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成功率,形成完整的救治体系网络起到积极作用。正在进行的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就是为促进医院和院前急救建立联系,优化院内救治流程而进行的。中国胸痛中心建设虽然比较晚,但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目前已经有十余家胸痛中心成立。


除此之外,各地政府应合理规划急救网络,增加设备投入和急救车辆配置,提高急救资源的合理利用率。同时,建立急救人员合理流动及人才聘用机制,提高人员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减少人员流失;加强学科建设,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及考核,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创新源于临床实践


凯德传媒:自主研发、创新是我国各个领域都在不断做出努力的一个大的发展方向,您能否介绍一下目前在冠心病介入领域中自主研发的现状和前景如何?


霍勇教授:我认为创新一定来源于临床实践,而医生是真正了解患者需求的主体。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心血管医生而言,自主创新还存在现实问题,比如时间和精力、创新意识的提升,以及需要相关政策的倾斜等。


我国心血管医生参与自主研发和创新可以从两个方向来尝试,一是参与生产某些在较广范围内应用的成果的研发,改进医疗实践;二是针对中国国情和患者特点进行创新,以脑卒中为例,中国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高,如在降压药物的应用基础上辅以叶酸治疗,就可降低卒中发生。


在冠心病介入领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只能依靠进口支架,而现在临床上75%的患者都在使用国产支架。可以说,我国在支架改进和创新上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进口药物洗脱支架的基础上,研发出国际上第一个可降解涂层药物支架。未来还会有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走入临床,相关研究已经开展。这些创新,都将极大推动介入治疗。


学会在支持、促进创新也做了很多工作,还成立了十几个研究基金,比如阳光心血管研究基金、领航基金、探索心血管研究基金等。这些都为未来的创新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相信,中国心血管医生以后会有更多的、值得关注的创新成果。


转自:东方心脏病学会议



上一篇:用微创技术修复“心伤” | 雅培MitraClip®在中国获批上市!
下一篇:【CSC&OCC2015】大会执行主席葛均波教授:只有重视基础科学发展,才会实现科技进步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