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学术动态  >   正文

吴永健:使命与责任,开辟心脏康复工作的新航路

发布于:2016-01-28 17:30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北京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专访


2015年11月20日,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宣告成立,会议选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担任首任主任委员。会后,《门诊》杂志特别邀请到吴永健教授接受专访,为我们详细讲解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的使命、责任及未来愿景。

 

《门诊》


在西方国家,心脏康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发展缓慢。请介绍一下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作为心脏康复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您对心脏康复专委会未来的使命与责任有怎样的定位?


吴永健教授


从筹建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之初我们的目的就很明确,让所有专委会成员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通过交流和学习掌握心脏康复的知识技能,带头影响到更多医师和患者,为专委会做出实际贡献,为推动我国心脏康复事业提供有价值的力量。


从着手筹建心脏康复专委会至今,我一直在构思心脏康复的定位,并向各行业的专家同仁听取意见。通过思考和交流,我认为在康复的定位中,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现代意义的康复概念来源于西方,而祖国医学对于康复的认识可谓由来已久。在中医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能够感受到康复的理念。英文的康复叫做“Rehabilitation”,字面解释是重新回到以前的习惯,具体含义是使病人重新回复到健康状态;中医则强调“养病”,“养”这个概念有其独到之处。因此中医的康复概念不仅包含了西医的“Rehabilitation”,其内容和治疗手段尚在西医之上。中医常说“三分治,七分养”,当然病不能光养,还得动,这是中医的认识不足,在养和治的过程中太保守,缺少动的方面。因此,我觉得真正符合中国人的心脏康复,一定要中西医结合,引入中医“养”的概念,并强调动静结合。


谈到使命与责任,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整体现状。一方面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开展许多患者得以抢救成功,但之后因病致残、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也在日益增多。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疾病源头和疾病终末期前想办法。一级预防需要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共同呼吁,而发病后的二级预防乃至心脏康复,则是每一名心血管医师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以心梗患者为例,除了通过先进的介入手术解除病痛本身之外,更需要我们给予患者各项健康指标、心理、情绪及多样化的关注、干预与跟踪。让一名心梗术后患者,从生理、心理多角度、全方位的康复,重新走入社会、工作与生活。因此,心脏康复专委会的成立,旨在全力推动心血管疾病患者术后的康复,期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患者回复到健康状态重返社会,为家庭带去希望,为社会带去更多的正能量。


《门诊》


作为国内一名优秀的介入心脏病学专家,您率先开展了诸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等国际领先的多项先进的介入技术。如今担任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能否介绍一下您这种转变的原因?


吴永健教授


早在2009年,我就对心脏康复有所思考。原因在于作为介入医师,我和团队成员每天都要在导管室完成大大小小、几十例手术。但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如何?我们又该怎样对待病人?于是意识到完成手术不等于完成任务,必须要对术后患者进行长期的管理。于是,我们团队构思出一个初步的冠心病介入术后康复管理系统,名为“Long term care after PCI(PCI术后长期管理)”。从那时起,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来促进心脏康复工作落地。一开始与某公司合作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成功。不久,又与“好大夫在线”开展合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多次与北京市卫计委领导磋商,在政策、法规、临床等环节一一落实,全力打造这个康复系统,许多专家也参与其中提供了宝贵意见。此后,好大夫在线对该系统反复改版达五十余次,最终形成了现在阜外医院的院后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了心脏康复的内容,但在术后患者的管理中,康复方面还不够细化。


在随后2013年3月厦门召开的心脏康复论坛上,结合我院经验本人做了一个关于如何细化心脏康复的演讲,当即引起了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会主席励建安教授及在座专家的一致认可,同时也得到厦门市领导的关注。在厦门市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大力推行相关的软硬件建设,如今厦门市心脏康复的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这些经历与我本人开展TAVR等新技术并不矛盾,相反新技术的开展也进一步促使我思考这些患者在术后的长期预后如何改善。最终都指引到同一个方向,那就是心脏康复。


《门诊》


在您看来,开展心脏康复的医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另外,心脏康复推动过程中除了人才培养,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吴永健教授


只懂得如何做手术的医师是不全面的,无法成为真正的心脏康复医生。心脏康复医生必须掌握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与介入相关的最新知识,同时也要懂得康复学、心理学、营养学甚至人文领域的知识。医生治病并不难,难在如何做到“Rehabilitation”——使患者重新回复到从前健康的他。患者的康复,也不仅仅是身体的康复,更重要是心理的康复。所以,医生和患者都要有所改变:医生要全方位提升自我,患者及其家属则要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


但在现实中,很多患者都忽略了术后康复的重要性,以为手术做完出院就可以了。因此中国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除了客观条件外,医学认识的偏差也是一大原因。中国的老百姓非常勤劳,相比西方国家的民众普遍超时工作,而忽视健康其实是对身体的犯罪。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势必使医患双方无法得到如上所述的改变,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所以,心脏康复绝不单单是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


《门诊》


针对心血管疾病术后患者,慢病管理和心脏康复有何不同?心脏康复在国外已然是作为一门学科存在,那么在中国的现状又如何?

 

吴永健教授


这两个概念有所交集。慢病管理是一个大的概念,心脏康复则有具体的目标和评价体系,心脏康复可以纳入慢病管理系统,当然这涉及到政府主管部门、医院等多个层面。从政府层面上,相关主管部门应负责对心血管慢性疾病潜在患者进行预警监控,并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从医院层面上,对患者入院、住院、出院整个流程的管理,要明确患者术后是否有复发的可能,即重视患者术后的管理。当下,心脏康复在中国还不能称之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心脏康复队伍还很不健全,掌握心脏康复知识的临床医生屈指可数。这是中国未来康复医疗建设的主要方向,要建立起不同专业的康复平台。因此我们计划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尤其在一些大城市,要建立起不同层次、满足不同患者需求的心脏康复平台与中心,由专业的心脏康复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优质与专业的服务。这将是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容。


改善目前心脏康复现状的途径,除了通过我们专委会各位专家的努力,加强医师自身对于心脏康复的重视、关注程度之外,还需要得到社会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协助,在筹建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阶段,我们得到了以陈可冀院士、高润霖院士为代表的多位著名心脏病学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中西医结合分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的正式成立后,我们希望在各级领导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关注心脏康复事业的力量积极推动下,共同推进心脏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这是我个人以及每一名心血管医师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



转自:门诊新视野




上一篇:2020 ACC专家共识:口服抗凝药患者出血管理的决策路径
下一篇:阜外医院姚焰团队:射频消融治疗无症状持续性房颤应谨慎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