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学术动态  >   正文

[长城会] 介入心脏病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发布于:2002-09-15 09:50    

今天上午9时,在第17会议报告厅,美国佛罗里达州莱克兰Watson医院介入学专家Vliestra将作“介入心脏病学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报告。   PCI经历了几个可划分的相对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挑战和标记。每个阶段都相对经历了十年。   1.1970s-BIRTH(诞生阶段)。开始于1977年,Gruntzig开展了一些粗糙的技术来进行外周动脉扩张,并用一个气囊导管来打开冠脉狭窄。建立了一些适应证标准,在一小部分病人中,显示有症状和生理学方面的改善。   2.1980s-GROWTH(发展阶段)。从少量几例病人开始逐渐发展到大批病人使用气囊技术,来治疗单支和多支血管病变和心肌梗死。越来越细的、易操作的和造价较低的导管有助于该技术在全世界广大心脏科医师间传播。外科医师、病人和经济学家需要有关该新技术的疗效证据。   3.1990s-REFINEMENT(改进阶段)。导管装置的无数次改进被用来帮助更好地阐明复杂动脉疾病的解剖,并努力尽量减少再狭窄。其中,支架置入似乎最有前景。建立了防止急性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策略。对介入的热情导致出现一些时间非常长的操作,引起病人发生严重变形和疼痛的X线烧伤,尤其是在大量有高荧光透视剂量率的病人中。   4.2000s-MATURITY(成熟阶段)。在当前这个阶段,再狭窄的难题似乎最终已经得到控制。强调的重点更多放在对介入医师进行合适培训、进行资格认证、使危险最小化和降低仪器和工作人员的费用方面。在这些新技术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的国家中,其应用还在持续增加。从冠脉介入中学到的经验正被颈动脉狭窄和急性脑动脉阻塞所采用。   这个新时代的一个重要产物是,心脏科医师把自己看作是介入治疗师,有责任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外周血管疾病进行介入治疗。在处理分叉部位病灶、慢性全血管阻塞和隐静脉移植病方面还存在明显的挑战。但是,大量进展已经表明,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得到相应解决方法。 《医学论坛报》

上一篇:2020 ACC专家共识:口服抗凝药患者出血管理的决策路径
下一篇:[长城会]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最新进展——心肌血流、时间、降温疗法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