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业内新闻  >   正文

Heart Rhythm 2006 简讯

发布于:2006-07-04 09:24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心律失常中心 姚焰 博士

 

一年一度的心律失常学界最权威的大会Heart Rhythm 于5月17日~20日在美国波士顿举行。

 经过数年在房颤消融方面的热潮之后,目前可以说心律失常领域进入相对平淡的时期,这在本次大会上反映较为明显。总体而言,本次大会在心律失常各个领域所报告的内容缺乏革命性的突破,考虑到科学发展的规律,这也不足为奇。

 事实上,除去继续教育等基本内容外,大会期间真正用于原创成就报告的时间不过一天半而已,结合个人的兴趣,本次会议笔者重点关注了房颤和室性心律失常方面的内容,在此简要阐述,谨供参考。

 就房颤和室速方面而言,本次大会无论在机制、消融术式和终点方面均无大的突破。值得注意的趋向主要有:
 1、Dr.Nademanee所提出的碎裂电位的价值在被冷落数年之后,近来似乎受到部分学者的追捧。采用快速傅立叶转换(FFT)对房颤的发生和病基(substrate)进行定位的研究也相对较多,但笔者个人看不出这些研究对于真正阐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机制有太大的价值。

 2、虽然左房内大环状隔离依然是主流术式,但以不能诱发房颤作为消融终点的报告更多地被大家所接受。

 3、笔者在3年前基于EnSite的电学研究结果率先提出的个体化病基(Substrate)改良终止房颤(含左房顶部和二尖瓣环峡部的线性消融)术式(发表于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5年第2期),经过私下的交流,已由Dr.Haissaguerre等于2005年5月率先在国际上报告。事实上,作为肺静脉隔离术式的创始人,后者只是采用常规标测在肺静脉隔离的基础上加上左房顶部和二尖瓣环峡部的线性消融,但明显缺乏这样做的理论根据。此次会议上该团队继续推崇此术式并且得到意大利的Dr.Fassini等的响应,后者的报告也进一步证实了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最体现消融成功率的价值。

 笔者个人认为,丹麦哥本哈根以Dr.Brain Nilsson为首的一组学者(包括国内同行比较熟悉的陈旭教授)所报告的结果值得特别关注。该研究对100例房颤患者分别进行了单纯的节段性肺静脉隔离术(54例)和左房内的大环状隔离(46例),显然这是两种最经典的术式。然而,其结果显示,在首次消融后共有84%的患者有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72%为房颤,12%为左房房速),并且再次标测证实除2例之外,其余82例均有左房—肺静脉传导的恢复。随访11个月,大环隔离组有57%、肺静脉隔离组有31%的患者无心悸症状。虽然此组病例样本数不算太多,但我个人认为大会组委会接纳并安排其在相对重要的场次发言本身就反映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尽管目前各大中心都报告其采用Pappone式(无论在终点判断或检验的方法上有何差异)左房大环形消融的成功率均高达90%左右,但事实上大多数业内人士鉴于亲身的经验,均对如此高的治愈率存在某种程度的怀疑,而这项研究的结论似乎符合大多数人心目中预期的数值。当然,该研究中再次消融3个月后的一周Holter随访将成功率分别提高至78%和58%,但即便如此,也提示目前主流术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需要2次消融。从另一角度而言,也说明即刻隔离成功终点的不可靠,更无从说隔离是否确实是房颤消融的金指标了。

 另外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话题恐怕就是磁导航和机械手(见附图)结合治疗房颤的前景了。无论是Pappone还是Cleveland团队都对这样的术式推崇倍至,并且认为其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初学者也可以取得与经验丰富的电生理医生相似的成功率,同时,在安全性方面也有充分的保证。假设房颤的消融只要是目前的大环形隔离(可能加上顶部和峡部线性消融)即足以达到>90%的成功率,而磁导航和机械手又足以替代有经验的电生理医生,那么人们很自然地要问:为什么不可以让技师甚至护士来完成消融工作而电生理医生只负责术前和术后的处理?这样的问题相当有趣。相信未来有可能成为相关人群争议的焦点。



来源: 医心网
上一篇:用微创技术修复“心伤” | 雅培MitraClip®在中国获批上市!
下一篇:DES 时代的分叉病变:一个支架还是两个支架?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