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学术动态  >   正文

[长城会] 房颤研究的新进展

发布于:2002-09-14 12:12    

  今天下午澳大利亚-新西兰心脏病学会主席Terry Campbell教授将作“房颤研究新进展”的报告。其要点如下。   目前,我们通常将房颤分为3种类型,阵发型房颤、持续型房颤和永久型房颤。在最初接触某个病例的时候,我们有时不能将患者准确地归入某种类型,而且,患者的房颤类型可能不时地在3种类型之间转化。例如,有阵发型房颤或持续型房颤病史的患者最终进展为永久型房颤的病例并不罕见。   对于永久型房颤患者而言,治疗策略围绕着心率控制和血栓预防这两个环节展开。而对于阵发型房颤或持续性房颤患者,医师必须考虑通过急性复律治疗(包括药物手段和非药物手段)或预防性治疗进行心律控制。医师同时应注意解决这些患者的血栓预防问题。近期公布的AFFIRM研究的结果显示,至少对于许多房颤患者而言,无论采取何种心律控制或心率控制的手段,病情的转归,就总体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而言,都是十分相似的。   常规用于逆转房扑和房颤的药物在各国之间差别很大,主要包括索他洛尔(sotalol)、胺碘酮(amiodarone)、氟卡胺(flecainide)、普罗帕酮 (propafenone)、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和伊布利特(ibutilide)。临床试验的证据显示,IC类药物氟卡胺和普罗帕酮,在急性复律方面,通常比索他洛尔更有效,且可能比胺碘酮更有效。在成功的心律转复后的长期预防性用药在各国之间却十分相似,通常不用伊布利特和普鲁卡因胺,而是加用奎尼丁。数据比较显示,索他洛尔、奎尼丁、氟卡胺和普罗帕酮在疗效方面十分相近。胺碘酮比其他药物效力更强,但是其长期应用会产生多种副作用。因为担心导致心律失常并发症,许多医师不愿意长期使用氟卡胺或普罗帕酮。在心室功能正常的年轻患者中,这种顾虑可能是没有根据的。多非利特(dofetilide)是一种新型的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2项共纳入仅1000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多非利特的急性复律比例达到30%,显著高于安慰剂组或索他洛尔组。在心脏复律之后的第12个月,用多非利特治疗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达到60%~70%,显著高于安慰剂组(20%~30%)和索他洛尔组(80 mg/日,每日两次)。同另一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III类新药azimilide一样,多非利特的临床应用谱仍有待确定。   以往,心率控制往往通过地高辛获得。然而,目前的临床试验证据显示,地高辛的效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在运动或应激条件下。β阻滞剂和慢心律钙通道阻滞剂的应用通常需要在运动试验时获得足够的心率控制。目前没有很强的证据证明这些药物之间有显著差异。   如上所述,在有关心律或心率控制的决定之外,医师也应关注是否应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以防止血栓形成。这是一个复杂的决定,但是目前已有足够的临床试验数据指导治疗方案的决策过程。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现在已有完善的定义,而肝素、阿司匹林和华法林的作用将被继续讨论。 《医学论坛报》

上一篇:2020 ACC专家共识:口服抗凝药患者出血管理的决策路径
下一篇:[长城会] 糖尿病病人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