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指 南  >   正文

立足指南,重新认识室性早搏

发布于:2015-06-24 10:37     点击下载

2014年8月,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脏节律学会(APHRS)联合发布《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对临床医生的诊断和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室性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临床上对于室早的认识及治疗尚缺乏普遍共识,其治疗方案选择更多的基于临床表现。

一、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建议和推荐

无论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室早都十分常见。室早的多少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一致,某些频发室早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而另一些患者虽然室早很少,但可能出现明显的症状。

频发室早增加无明显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目前室早评价结构性心脏病患者预后的价值尚不清楚。早期有临床研究表明,室早增加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左室肥大患者的总死亡率。

内页1.jpg

二、室性早搏与心肌病

许多研究表明,频发室早和可逆性心肌病之间存在相关性,导管消融室早后心肌病消失。研究显示,导致左心室功能受损的24小时内室早负荷通常在总心搏的15%~25%以上,室早可能是潜在心肌病的一种临床结果,因此,对于某一特定患者,前瞻性地判断室早与心肌病的因果关系十分困难。

最近的一项研究对239例无结构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早(>1000次/天)患者的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进行5.6年的随访,结果显示随访期间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未下降。

三、诊断性评价

1.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室早极为常见,有时可被认为是正常现象,需谨慎做出它们与症状相关的结论。

研究表明,仅2%~4%的患者室早次数超过50次/分或100次/分。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室早患者,绝大部分预后良好。少数联律间期短(<300ms)的室早,可能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对于有心律失常症状或其他心脏症状的患者,12导联心电图有助于评价是否存在心脏瘢痕(Q波或碎裂QRS波)、QT间期、心室肥厚及其他结构性心脏病的证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评价右心室及左心室的结构与功能改变、瓣膜异常和肺动脉收缩压,推荐用于有症状的室早、频发室早(>10%)及怀疑存在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

2.运动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可以用来确定室早是否由运动激发或抑制,评估是否能诱发出持续发作时间更长的室性心律失常。运动试验阴性可以降低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的潜在可能性。运动导致室早恶化的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因其通常需要治疗。

3.影像学检查

对比增强MRI对怀疑有结构性心脏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结节病、淀粉样变性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患者可提供额外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信息;可提供室壁运动异常、心肌瘢痕等有用信息。

四、室早的管理

内页2.jpg


内页3.jpg

五、治疗

1.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患者治疗的适应证

在反复告知患者早搏的良性预后和安慰治疗后,仍有明显症状,考虑给予治疗。影像检查发现左室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或左室心腔扩大,频发的无症状室早可能也需要治疗。24小时超过10000次者,需重复监测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

2.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患者治疗的适应证

对这类患者,有无症状是考虑是否治疗的主要依据。对合并左室功能受损的室早,消除高负荷的室早(>10%)可明显改善左室功能。频发室早干扰心脏再同步治疗时,行导管消融治疗是有益的。

3.药物治疗

对无结构性心脏病、症状轻微的室早患者,可给予安慰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患者,经心理安慰治疗仍症状明显,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但仅对10%~15%的患者有效。需要注意的是,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然有效,但风险/获益未被仔细评估,对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除胺碘酮外)可能增加症状和死亡率,需慎重使用。

4.导管消融术

目前尚未有导管消融抑制室早的随机临床试验。然而,许多研究提示消融在74%~100%患者中可消除室早,但一般仅用于症状明显、发作频繁者。

室早的起源部位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冠状静脉窦和心外膜起源的消融成功率低,但即使部分成功仍能显著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室早导管消融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约1%)。

目前推荐导管消融主要用于以下两类患者:①药物治疗后,症状仍较明显者;②室早负荷较大,导致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者。


转自:心在线



上一篇: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
下一篇:心力衰竭:指南更新和临床实践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