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研究热点荟萃 ——来自2013 美国HRS 的报道
发布于:2013-08-07 10:50
文 / 华伟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
心律失常器械治疗
新型除颤系统:全皮下置入式除颤器(S-ICD)及可穿戴体外除颤器(WCD)。S-ICD 是世界上首个皮下置入型ICD 系统。置入时不需要放射线透视,整个除颤系统严格按照解剖结构埋置于皮下。S-ICD 系统能获取形态与体表ECG 相似的高分辨率心电信号,可发放80J 双向除颤波,除颤后给予30 秒起搏,并有完整的事件记录功能。目前认为该系统适合于非起搏依赖的原发心电疾病或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体外“除颤背心”(WCD)是一种可穿戴的体外除颤器,能持续监测患者的心律,并在检测到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1 分钟内自动发放电击治疗。WEARIT-II 注册研究随访观察了在美国使用WCD 的患者,以评价采用WCD 进行ICD 术前桥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758 名患者随访18 个月的结果显示在适合置入ICD 的患者中使用WCD 进行桥接治疗安全可行。
新型腔内无导线起搏器:LEADLESS 研究是首个有关无导线起搏器(LCP)的前瞻性、非随机、单臂临床研究,入选了需要进行VVI(R) 模式起搏而非起搏器依赖的患者。这种新型LCP可通过远端的单螺旋固定于心内膜,近端的停靠界面可用于LCP 的收回和重新定位。它能感受右室心腔的血液温度根据代谢需要提高起搏频率。该研究主要评价采用LCP 进行右室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于201年5 月公布。
调整ICD 参数设置减少放电事件:OPTION 研究是一项比较参数优化后双腔ICD(DC)在长期随访中较单腔ICD(SC)是否能减少不适当放电率。该研究对双腔ICD 进行鉴别诊断算法和起搏模式的优化。比较了两组患者的正确放电、不适当放电率和全因死亡率。OPTION 研究表明与标准单腔ICD 相比,优化双腔ICD 的鉴别诊断功能并使心室起搏比例最小化,可在2 年的随访期内显著减少不适当放电事件。Shock-less 研究是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旨在了解向医生提供他们程控的ICD 参数设置及指南推荐的参数设置是否能使ICD 指南的使用率提高并伴随着ICD 放电事件减少。前期的研究已显示向医生提供他们程控的ICD 参数设置能使ICD 指南的使用率提高20%。此次研究比较了首次接受反馈报告前入组的患者和接受反馈报告后入组的患者发生初次电击治疗的时间。研究显示与BEFORE 组患者相比,AFTER 组患者初次电击的相对危险降低了27%,在校正了协变量后这种差异仍然显著。因此,在现实世界中向临床医生提供ICD 设置的反馈报告,有助于提高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推荐的参数设置并使ICD 放电事件减少。
左心耳封堵术在慢性房颤的应用:房颤时心房血栓主要形成于心耳部位。左心耳封堵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预防房颤血栓栓塞的器械治疗方法。左心耳封堵与华法林比较预防房颤栓塞死亡率的长期研究结果显示采用Watchma进行左心耳封堵组的患者与华法林组患者相比,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以及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分别为0.6(P =0.04)、0.4(P =0.005)和0.18(P =0.01)。Watchma封堵治疗显著优于华法林。
房颤基质及射频消融理念、消融模式的新探索:心房纤维化的程度可能预测射频消融成功率。DECAAF 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双盲、前瞻性临床研究,该研究发现心房纤维化程度是房颤射频消融术预后的强预测指标。平均心房纤维化程度每增加1%,将使房颤复发的危险增加6%。对心房纤维化程度的评价将有助于对患者进行治疗方式个体化。阵发性房颤是基质决定性疾病,消除房颤触发因素和维持机制可在不进行肺静脉隔离时治疗阵发性房颤。PRECISE试验尝试采用标测消融稳定转子和稳定的局灶起源(FIRM)治疗PAF。患者在FIRM 指导下进行房颤消融并随访190 天,82.6% 的患者房颤未复发。
来源: 医心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