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医心杂志  >   正文

生物可吸收冠脉支架能否全面替代现有支架?——EuroPCR2013 感悟

发布于:2013-08-07 10:55    

文 /  徐迎佳 上海市胸科医院


徐迎佳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心功能室主任,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心血管病专科委员会青年委员。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赴新加坡、美国进修心脏病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介入心脏病学和介入心脏病影像学,具有相关领域丰富的临床和研究经验。目前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并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研究。

编者按: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20 年前,早在1996 年,Onuma 等人就曾在金属支架表面使用可降解涂层,但由于严重的炎性反应和新生内膜增生而失败。随后Yamawaki 等人研发出第一个可完全降解的PLLA 支架,但由于自身缺陷及DES 的快速发展,这些早期尝试大都无疾而终。而现今所进行的生物可吸收支架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与早期研究已不可同日而语。前不久EuroPCR 2013 在巴黎完美谢幕,本届大会上报道的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结果尤其引人注目。生物可吸收支架与传统药物支架和裸支架相比具有哪些优势?其在临床大规模应用又面临哪些问题?对此本刊有幸邀请到参加本届大会的上海市胸科医院徐迎佳教授就生物可吸收支架相关内容与广大读者分享。


五月的巴黎,春雨潇潇,春寒料峭,让来自中国上海的我感到丝丝寒意,还好2013 年度EuroPCR 会场热烈的气氛让我暂时忘却了春寒,浸润在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咖啡香中。


本届EuroPCR 热点迭出,讨论激烈,其中以复杂冠脉介入策略、新型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新型冠脉支架、TAVI 长期随访疗效和去肾神经化治疗高血压等尤其引人关注。这里摘选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内容以飨读者。


    2011 年1 月美国雅培公司的首个生物可吸收药物洗脱支架ABSORB 获得欧洲CE 认证,标志着冠脉支架进入生物可吸收时代。除了雅培公司,Elixir 和Biotronik 公司相继生产出类似的产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生物可吸收支架将全面取代新一代药物支架和裸支架并主宰未来的冠脉介入市场呢?我们知道,传统的药物支架,永久涂层的存在引发一系列问题,包括晚期支架血栓、炎性或肉芽肿样反应、以及远期新生内膜形成等;药物释放完毕依然存在的涂层亦可介导术后新生动脉粥样硬化样变化。裸支架则由于金属异物的持续存在引发慢性炎症,后者与再狭窄和远期(5 年后)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与此相比,生物可吸收支架小样本研究显示,其支架内血栓和支架晚期再狭窄发生率低,同时由于支架在二至三年内降解,所谓的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随之降低。那么,目前生物可吸收支架尚存在哪些问题以至于阻碍了其在临床大规模的应用呢?第一、支架骨架偏厚,目前为150μm,这不利于迅速地内皮覆盖,理状态下,其骨架厚度需降至100μm 以下以保证迅速有效地内皮化;第二、支架要在置入后12 至18 月间降解消失,但须保证局部血管节段的完整性我们不希望因支架降解而完全丢失支架对相应动脉节段的支撑作用;第三、生物可吸收支架骨架结构不同于金属支架,前者刚性和支撑性较差,在处理钙化长段病变中其表现不及传统支架,目前此种支架仅适合处理近端局灶性软病灶可以想见,如果病例选择不当,这种骨架结构较软的可吸收支架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单纯球囊扩张,有较大量组织脱垂致使再次闭塞率升高的风险;第四、可吸收支架与可吸收涂层的药物支架不同,后者仅涂层可吸收,其长期效应相当于裸支架,理论上仍有相当比例再狭窄和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第五生物可吸收支架要全面取代现有支架尚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在现有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例如,我们需要更详尽地了解生物吸收的全过程,及其对血管壁的影响,是否介导炎症反应等等。



另外,有学者诠释了NEXT 研究的结果(Nobori biolimus-eluting stent vs. XiencePromus  everolimus-eluting  stent  trial),认为Terumo 公司的这种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Nobori biolimus-eluting stent)在一年期靶病变再血管化和8 至12 个月血管造影节段内晚期丢失方面不劣于雅培公司Xience/Promus 支架,后者是目前被公认最好的药物支架,这一研究结果非常鼓舞人心,长期随访结果可能对支架选择产生深远的意义。


    飞离浪漫之都巴黎返回上海途中,我迷迷糊糊睡了9 个多小时,这么大量的信息一下子吸收消化实在是件耗神的事情,但我从心底里感到开心,能出席这样的盛会,与大师们面对面交流,实在是不枉此行。巴黎,2014 年EuroPCR 再见啦!






来源: 医心评论
上一篇:2013 欧洲介入心脏病大会焦点分享
下一篇:心律失常研究热点荟萃 ——来自2013 美国HRS 的报道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