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医心杂志  >   正文

白大衣高血压

发布于:2014-01-07 11:33    

编者按:白大衣高血压(white coat hypertension,WCH)又称诊室高血压(offi ce hypertension),总体发病率约13%,在高血压人群中发病率约32%,是根据诊室血压与诊室外血压测量结果存在的不同或矛盾现象细分而来的特殊类型的高血压,表现为患者在诊室所测血压升高,诊室外血压正常。2013年ESC与ESH的高血压管理指南对WCH的诊断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即:诊室血压≥140/90mmHg,白天ABPM和HBPM<135/85mmHg,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目前我国对WCH的诊断是:诊室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白昼动态收缩压<135mmHg,舒张压<80mmHg,由此亦可见全球范围就WCH定义尚不统一,这也是造成目前WCH相关研究不能进行比较的主要原因之一。WCH有其特殊的临床特点和产生机制,如更容易发生无症状左室肥厚和导致新发糖尿病及持续性高血压,产生机制与存在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的可能性相关。因此进一步掌握“白大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来源对防治该类疾病十分重要,其包括血糖调节异常、增加的左室重量指数、以及未来糖尿病与高血压发病率增加的风险。以上危险因素是决定启动药物治疗与否的一个重要之“度”。下文将就WCH的定义、诊断、产生机制、流行病学发病率、对靶器官存在的损伤情况及其治疗与预后等问题做一详尽阐述。

文/ 杨天伦 夏珂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杨天伦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湖南分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治疗介入培训中心湘雅基地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研究室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心血管临床药理基地主任,中南大学高血压研究所所长;《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特约编委,《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编委,《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专家编委会常务编委,《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中华医护杂志》编委,《岭南心血管病杂志英文版》编委。


概述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血压的控制与否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好坏,然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对血压的早期检测与控制仍谈不上不成功,这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增加的重要原因。早期发现高风险的高血压患者,有利于早期识别高危人群,积极预防其心血管疾病事件,该预防的实施在全球范围均具有战略性意义。所幸,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一直在进步,基于诊室血压的测量结果,JNC-7曾在预防、检测、评估、治疗高血压时提出“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on,PH)”的新概念,PH收缩压在120~139mmHg,舒张压80~89mmHg的血压状态,即PH是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的一个早期迹象,与血压低于120/80mmHg的人群相比,其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倍。此后,根据诊室血压与诊室外血压测量结果存在的不同或矛盾现象,如:家庭自测血压(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HBPM)或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的结果出现了更为细致的高血压分类,白大衣高血压(white coat hypertension,WCH)就是其中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表现为患者在诊室所测血压升高,诊室外血压正常;与其相反的另一种高血压表现为诊室血压正常,而诊室外血压升高,被称为“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或“孤立性诊室高血压(isolated ambulatory hypertension)”;诊室内、外血压均高患者称为“真性高血压(true hypertension)”或“持续性高血压(sustained hypertension)”。


目前尽管很多临床研究探讨WCH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关系,然而全球范围内对WCH的定义、诊断,产生机制、流行病学发病率、对靶器官存在的损伤情况,其治疗与预后等问题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意见。笔者希望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WCH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


WCH的定义与诊断
     “白大衣高血压(white coat hypertension,WCH),或称“诊室高血压(office hypertension)”,2005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指南对WCH的定义为:成人在未服用任何降压药物所测诊室血压≥140/90mmHg,但清醒状态下平均ABPM<135/85mmHg;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与欧洲高血压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SH)血压管理与指南中提出:WCH是指至少三次诊室血压≥140/90mmHg,但24小时平均血压<125mmHg~130/80mmHg、白天平均ABPM<130mmHg~135/85mmHg, 或平均HBPM<130mmHg~135/85 mmHg。以上对WCH的定义中包含的关键点有:受测试对象未服用任何抗高血压药物;至少有一次完整的ABPM或HBPM记录;由于诊室血压测量由医护人员参与,其结果读数较非医务人员读数偏高,建议采用血压自动测量系统以消除诊室血压与平均ABPM或HBPM之间的偏差;如需确诊WCH,至少需两次24小时ABPM的结果。目前,2013年ESC与ESH的高血压管理指南对WCH的诊断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即:诊室血压≥140/90mmHg,白天ABPM和HBPM<135/85mmHg,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2013年ESC对诊室血压与诊室外血压测量的界定建议按表-1中的标准进行判断。目前我国对WCH的诊断是:诊室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白昼动态收缩压<135mmHg,舒张压<80mmHg。在临床上怀疑单纯性诊室高血压时应通过ABPM或HBPM的测量协助诊断(以诊断为目的的诊室外血压测定临床适应证见表-2)。如需确诊WCH,需在3~6个月内对患者进行随访,反复测量诊室血压达到诊断标准后方可确定。值得注意的是:WCH需与白大衣效应(whitecoat effect)进行区别,后者是指在医务人员在场时受试者的血压普遍升高的现象,包括血压正常人群与所有类别的高血压人群。



WCH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

“白大衣高血压”总体发病率约13%(波动范围:9%~16%),在高血压人群中发病率约32%(波动范围:25%~46%);此外,其发病率也与诊室血压升高程度相关,如:1级高血压患者中WCH发病率为5%,3级高血压患者中WCH发病率为10%。WCH与年龄、女性、不吸烟、诊室血压轻微升高、靶器官受损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等临床特点相关。此外,与血压正常人群相比,WCH还具有下述特征:(1)诊室外血压较高;(2)更容易发生无症状的左室肥厚;(3)由于WCH属于一种代谢危险因子,其导致的新发糖尿病及持续性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


WCH 产生的机制

原发性高血压与交感神经兴奋增加相关,WCH可能也存在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有研究表明:WCH安静状态下交感兴奋较血压正常人群高,用低频/高频(LH/HF)比值作为间接评价交感/迷走神经兴奋的指标时发现WCH的LF/HF比值显著高于血压正常人群。一项评价血压对精神紧张的反应性研究表明:与血压正常组相比较,WCH组的血压对精神紧张反应性明显。Weber发现WCH患者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WCH患者血浆肾素、醛固酮水平升高,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也升高。也有人认为:患者在诊室接受医务人员测压,该现象对患者有“加压素效应”,可能与患者产生的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与警觉反应(alert reaction)有关。


WCH的靶器官损害(target organ damage,TOD)与心血管风险

WCH的靶器官损害主要表现为左室重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增加,采用体表面积进行标化的LVMI 可作为评价其靶器官受损的指标。研究表明:调整年龄、性别、BMI 等影响因素后,WCH的LVMI 显著高于血压正常人群。但其他靶器官的损害,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24小时蛋白尿在WCH患者与正常血压人群无差别。此外,在目前的WCH定义下,尚无研究探讨WHC与眼底改变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WCH长期心血管风险介于血压正常人群和持续性高血压患者之间,然而也有荟萃分析指出,当年龄、性别及其它协变量校正后,WCH的上述心血管风险与正常血压人群无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由于WCH患者经治疗后降低了血压,导致降低了心血管风险。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与正常血压人群相比,“白大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其血糖调节异常、增加的左室重量指数、以及未来糖尿病与高血压发病率增加的风险。对PAMELA研究进行随访发现:WCH基线空腹血糖高于血压正常人群(5.0 mmol/L vs. 4.7 mmol/L),十年内更容易发展为空腹血糖受损与糖尿病,WCH人群BMI值(26.4 kg/m2)比血压正常人(23.9kg/m2)高,与持续性高血压患者(27.2 kg/m2)无差别。日本OHASAMA研究发现:与正常血压人群相比,WCH患者BMI 稍高,但处于正常范围;其高密度脂蛋白无显著性差异,但甘油三酯高于后者;WCH患者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糖尿病发生率分别为:11.1%、24.4%、8.9%,分别高于正常血压人群的:2.2%、17.2%、3.7%。糖耐量受损与WCH相关性的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调整年龄、腰围等影响因素后,WCH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7.4mmol/L)高于血压正常人群(5.7mmol/L),说明评价WCH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时应该检测餐后血糖。但目前尚无研究明确WCH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检测心血管事件(examining cardiovascular events,CVE)的前瞻性研究表明:WCH患者心血管事件与血压正常人群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WCH与未来高血压增加的关系

Grandi 研究表明:WCH中72%患者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在随访中发现那些未经治疗的WCH患者中,基线LVMI高者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的比例大于基线LVMI低的患者与血压正常人群。OHASAMA研究以HBPM>135/85mmHg界定WCH时,发现46.9%的WCH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血压正常组为22.2%;以HBPM结果诊断WCH时,WCH患者与正常血压人群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的比例分别为22.7%、10.9%。PAMELA以HBPM和ABPM对新发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10年发现:WCH患者比血压正常人群更容易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这些研究表明:WCH显然比血压正常人群更容易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提示WCH需要干预,避免未来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


WCH的治疗

目前对于是否采用药物治疗WCH存在争议,尚无随机研究明确表明药物治疗可降低WCH的心血管风险或减少终点事件,有些研究结果倾向于不需给予药物治疗或仅需生活方式干预;另一些研究则表明:与血压正常人相比,WCH的LVMI升高,且更易发生糖代谢失调,未来糖尿病、未来持续性高血压的风险升高,导致心血管风险升高,需要药物干预。如:2008年Helvaci 的研究提示:对WCH患者(包括糖、脂代谢正常和异常的患者),进行二甲双胍治疗或饮食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组明显获益。2013年Christopher J研究提示:在大于80岁的老年人WCH中予以培哚普利治疗,相对于非药物治疗组,减少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可见,WCH启动药物治疗与否需要医生把握一个“度”,即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特别是肥胖与糖代谢的异常来区分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由于WCH本身是心血管风险的生物标志物,与血压正常人群相比,WCH患者的LVMI、糖代谢异常以及将来发生持续性高血压的风险均增加。故建议医生在治疗WCH患者时首先要重点关注WCH患者的整体心血管风险,对WCH患者进行评估、监测与教育,这包括:

(1)评估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
(2)评估心血管风险,包括口服糖耐量实验;
(3)教育患者哪些是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尤其要强调维持体重或减体重;
(4)教育患者限盐饮食,特别提醒在食用加工食品时注意;

(5)监测体重;

(6)监测ABPM或HBPM,避免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

(7)监测糖尿病的发生,特别在体重增加的WCH中要注意。


无危险因素的WCH仅需生活方式干预,适当的生活方式改变是预防与治疗高血压的基石,改变生活方式可达到与单药一致的疗效。已被证实能有效降压的生活方式措施包括:(1)限盐;(2)适当饮酒;(3)低脂饮食;(4)多食蔬菜、水果;(5)控制或减轻体重;(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但在合并代谢紊乱危险因素或合并无症状性靶器官损害的患者需考虑药物治疗,此时药物治疗是对生活方式改变的补充。合并高危因素的WCH患者,无论是单一HBPM升高或是单一ABPM升高,均需联合生活方式改变与药物治疗。2013年ESC对WCH治疗的建议见表-3。




WCH 的随访建议

由于WCH 存在发生无症状靶器官损害,并有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的风险,即使在未进行治疗的情况下也应对其进行至少一年一次的随访以了解诊室和诊室外的血压,检查心血管危险因素。每年的随访也可被视为是改变生活方式的治疗。对无危险因素的WCH患者应密切随访并定期监测诊室外血压,因为该WCH患者的诊室外血压往往高于血压正常人群,更容易发生无症状性靶器官损伤,或更易发展为糖尿病与持续性高血压。


    对WCH未来研究的建议:

目前WCH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对WCH定义的不一致性导致难以比较很多已完成的研究。建议将来的WCH研究不纳入已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和不足以诊断为诊室高血压的患者,以及只有一次ABPM结果、或HBPM数据不全的患者;同时需要应用很多新的、更详细的评估系统对WCH进行系统评价,如:研发自动化的非诊室血压测定,探讨非诊室血压与ABPM、HBPM的关系,以及探讨WCH对较长远的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等。


    WCH可被认为是高血压发展的一种形式,它与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的联系需要得到进一步评估。如在一项小的研究中发现:腰围、糖代谢异常、中心脉搏波传导速度与WCH中的新发持续性高血压患者有关系。新的心血管危险因子,如循环中的细胞炎症介质(TNF-a、白介素)以及miRNAs尚未在WCH患者中进行检测,关于WCH中的miRNAs检测有两个潜在的研究领域:分析miRNAs与内皮功能失调、左室肥厚的关系,这些都是将来值得研究的方向。(参考文献略)






来源: 医心评论
上一篇: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TCT25周年里程碑回顾
下一篇:微小RNA在血管损伤和重塑中的作用及其在高血压血管损伤和保护中的意义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