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的困惑
发布于:2013-02-17 17:49
CIT 最具教育意义病例竞赛获奖病例 患者男性,52岁;主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4天,加重6小时”于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前4天步行500米后突发胸骨后烧灼样疼痛,无放射痛,伴胸闷、气短,伴心悸、大汗,无头晕、乏力,无黑、晕厥,无恶心、反酸、呕吐等不适表现,停下休息2至3分钟后自觉症状明显缓解,接着步行500米后再次出现前述症状,休息后仍可缓解,未予诊治。此后患者每日于傍晚散步时出现胸痛,其诱因、性质、程度及缓解方式无变化。入院前6小时,患者睡眠中突发心前区隐痛,部位同前,症状持续不缓解,遂就诊我院急诊,测血压220/140mmHg,查心电图提示Ⅰ、Ⅱ、aVL、V3-V6导联ST段压低0.05~0.2mv,aVR导联ST段水平抬高0.05mv(图1)。急诊科以“急性冠脉综合征”收入院。
既往史:发现高血压1年余,未规律监测血压,未规律用药治疗。银屑病病史10余年。
个人史:吸烟史30 余年,15支/日。饮酒10 年,折合约酒精50克/日。
家族史:否认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患者转入心内科病房后,留取血样标本回报结果:
• 全血细胞分析:WBC 10.06×109/L;HGB 155.4g/L;PLT 241.8×109/L
• 生化:Urea 5.02mmol/L;CRE 59μmol/L;GLU 10.25mmol/L
• 电解质分析:K+ 4.02mmol/L;Na+ 138.9mmol/L;Cl- 105.2mmol/L
• 心肌损伤标记物:MYO 108ng/ml;CK-MB 30.1ng/ml;TnI 1.11ng/ml
入院诊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 急性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 窦性心律
• 心界不大
• 心功能Ⅰ级(Killip分级)
• 高血压病(3 级,极高危)
• 银屑病
患者在短时间内胸痛加剧,持续时间>30min,有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危险分层为高危,且患者心电图呈现前壁、侧壁导联缺血改变,有显著aVR 导联升高,考虑左主干病变可能,应予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辅助制定治疗策略。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征求知情同意后,患者转往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结论:左主干末端80%狭窄,前降支开口80%狭窄,近段70%×15mm狭窄;回旋支开口90%狭窄(图2,3)。右冠未见明显狭窄。
冠脉造影提示左主干远端,前降支开口,回旋支开口的分叉病变,Medina 分型为1,1,1,前降支和回旋支远端血管结构良好。另外,根据患者的病史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其治疗策略应当首先考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遂邀请心外科医师会诊。心外科医师会诊后,认为患者的血管条件适合进行CABG术,在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后,均表示欣然接受外科手术,遂将患者转往心外科病房准备行急诊手术治疗。但是,半小时后,心外科医师返回导管室,表示因患者在前胸和双下肢存在明显银屑病所致的皮肤损害(图4,5),外科开胸手术后皮肤愈合可能存在困难,建议采取内科介入治疗策略解决病变。再次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获得冠脉介入治疗的知情同意书后,准备开始冠脉介入治疗。考虑患者病变高危、复杂,术前予负荷量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300mg嚼服,氯吡格雷600mg顿服),静脉滴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 Ⅱb/Ⅲa)受体抗拮剂,替罗非班治疗(14ml/3分钟推注,8ml/h持续泵入),以及阿托伐他汀40mg顿服后,选择经股动脉途径进行介入治疗,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安全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备用。
对于该患者的手术治疗策略的选择存在困惑。首先,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原则应当是“简单和快速”,所以,单支架“骑跨”技术应该考虑。但是,鉴于前降支和回旋支均粗大,且存在严重狭窄,单支架技术可能会引起某一支主要血管缺血或闭塞,一旦发生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其次,为了避免单支架“骑跨”技术带来的问题,双支架技术似乎可以更好地保障两大重要分支的畅通。同时,无论何种双支架技术,势必导致手术复杂,操作步骤较多,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诊手术时,风险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经过权衡利弊,慎重思考之后,术者最终选择了双支架技术,计划采用“裙裤”技术进行处理。
术者选择7F EBU3.5的导引导管,采用BMW及Rinato导引导丝分别进入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当导丝通过左回旋支时,其血流变为TIMI 2级。患者出现胸闷症状,血压下降为70/40mmHg,随即给予多巴胺静脉滴注后,血压回升至110/70mmHg。使用Sprinter 2.5×15mm预扩张球囊分别扩张前降支和回旋支开口后,从左主干(LM)至左回旋支(LCX)置入一枚Xience V 4.0×23mm药物洗脱支架,随后,将左前降支的导丝撤回到LM内,重新进入LAD(Re-wire 技术),Sprinter 2.5×15mm球囊扩张LM内支架网眼后,从LM 至LAD置入另一枚Xience V 4.0×23mm药物洗脱支架,再次使用Re-wire 技术,将导丝重新进入LCX。随后,于LM至LAD开口、LM至LCX开口分别放置NC Sprinter 4.0×15mm非顺应性球囊,分别采用14atm扩张,然后,同时以12atm压力“对吻”球囊扩张。术后造影提示支架膨胀和贴壁良好,LAD和LCX血流均为TIMI 3级。此时,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其结果(图6)提示LAD支架远端存在一处临界病变,其管腔最小面积(MLA)为4.46mm²,斑块负荷为72%。根据IVUS检查的标准,非左主干病变MLA小于4.0mm² 可以考虑置入支架,但是,基于患者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史,以及IVUS存在较明显低回声斑块和信号衰减斑块等易损斑块证据,术者于LAD支架远端再次置入一枚Xience V 3.5×23mm药物洗脱支架。IVUS最终的复查结果提示LM,LAD开口和LCX开口的最小支架面积分别为17.16mm²、14.86mm² 和10.93mm²(图7~10)。支架膨胀和贴壁情况良好。造影提示血流TIMI 3级。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血压维持在130/80mmHg左右术后即刻心电图(图11)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安返心脏监护病房(CCU)。
小结:
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介入治疗原则是简单。复杂的术式会增加术中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但是,若存在重要分支血管,为了避免分支闭塞所引起的严重缺血,可以考虑选择较为复杂的术式。
2. 对于涉及到左主干的真分叉病变,特别是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外科的CABG 治疗仍然是首选的治疗策略。内科介入医生要主动征求心外科医生的意见,寻求对患者最佳的治疗方式。要与患者和家属认真和负责任地建议接受外科手术。
3. 血管内超声检查可以帮助我们术前评价病变特点,确定手术方式。术后,可以评价支架的贴壁和膨胀情况,对保证即刻和远期预后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对于术前病变不稳定的情况,一味强调IVUS 的评价也是不可取的。
责编/李祥强
来源:《医心评论》2012年第2期(如对文章有任何评论,请发布至医心微博,参与互动讨论,可直接登陆http://t.ccheart.com.cn )
来源: 刘健 王伟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