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医心杂志  >   正文

CIT2014“心血管无创影像”综合介绍

发布于:2014-03-06 14:34    


/ 吕滨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



1、“心血管无创影像”分会场设立的意义:

影像学是疾病诊断的基础工具,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说也不例外。“循证放射学”(Evidence-based Radiology)概念的提出,就是承认并确定了影像学在疾病诊断领域获取的证据,已经成为“循证医学”的基石。冠状动脉是全身血管中最难成像的血管,但是目前的影像学技术,已经攻克了冠状动脉的成像,更进一步发展为,从管腔狭窄的诊断,到斑块成分的识别、“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特征,以及对病变干预和治疗疗效、预后等危险分层的精细诊断,影像学已经能够参与冠心病的诊疗全部环节的临床工作流程。


另外,无创影像新技术也不断涌现,例如,CT技术从解剖学诊断到功能学跨越的血流储备分数的CT成像(FFR-CT),实现了新的突破,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所以,心血管无创影像论坛的设立,充分体现了影像学新技术在冠心病领域的进步,体现了影像学新技术与临床工作的融合,并将推动对冠心病诊断认知的深入和治疗干预策略的科学化实施。


2、  新焦点与新技术

本届心血管无创影像论坛,紧密结合临床,关注最重要的科学问题,并荟萃最新研究进展。同时,抓住影像学最新技术和研究焦点、热点问题,体现学科研究趋势。例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精细诊断方面,更多采用CT技术,探讨“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特征,量化分析“斑块负荷”和组织成分,特别是详细分析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肇事病变”特征等。


对于冠心病治疗策略和方案的制定,无创影像技术也有重要作用。本论坛聚焦影像学证据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适应证的正确把握、PCI术前的危险分层等,也有重要阐述。


对于冠心病治疗疗效的评估,影像学技术同样大有可为。利用CT血管成像预测冠心病事件,药物干预后“易损病变”的变化,以及PCI支架术后对支架通畅性、断裂和压缩的评估等,均是近几年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届无创影像论坛的新技术是FFR-CTCT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TAVR)术的临床应用。这些热点焦点领域,均体现了影像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临床和学术进展。


3、  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影像学的进展,反映了医学领域整体的进步,体现了对疾病诊断、干预和预后评估等整体环节的参与程度,以及获取循证医学证据能力的提高。无创影像学的未来研究方向是,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课题,解决或者回答临床关键问题,例如冠心病患者风险和易损病变的评估、药物干预疗效和预后等。新技术的研发方向是功能学成像,例如心肌灌注、FFR-CT的普及应用等等。总之,无创影像学技术的应用,一定会解决更多临床难题,惠及更多的患者。


《医心评论》独家所有,请勿转载!转载请标明出处!

 




来源: 医心评论
上一篇:SEEDS研究两年结果:残余SYNTAX Score、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对置入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作用及影响
下一篇:国人腹主动脉瘤流行病学特点与国外人群有何不同?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