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经典病案  >   正文

[CIT2014]房颤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处理策略

发布于:2014-03-13 14:00    


文 / 曾和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曾和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心导管室主任,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负责人;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肺血管学组成员。《内科急危重症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编委等。


编者按:对于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如何选择合理的抗栓治疗策略,减少卒中风险、出血风险、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是一个迫切且实际的临床问题。曾和松教授将在CIT2014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棘手病例回顾”专场给出自己的答案,欢迎踊跃讨论。(3月21日,5:20PM,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二层206会议室)


病史简介

患者,男,64岁。因“活动时胸闷、胸痛1年,加重48小时”于2013-1-14日由急诊科收入住院。患者于1年前活动时出现胸闷、胸痛,部位为胸骨后,为闷胀痛,持续3分钟左右,休息后可缓解,未予治疗。近两日,患者频繁发作胸痛、胸闷,休息时即可发作,活动时更甚,持续时间10分钟左右,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

既往史:既往于1996年因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 心房纤颤行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术后长期口服华法林(2.5mg/日)。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血压180/120 mmHg,未规律服药,血压控制不良。

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60/95mmHg,脉搏75次/分,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低钝,心律绝对不齐,心率86次/分,第一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区可闻及金属瓣音,腹平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浮肿。心电图提示:前壁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心脏彩超提示:左房扩大,EF=45%,未见明显室壁运动异常。

初步诊断:1、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功能Ⅱ级;2、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置换术 心房纤颤;3、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组。


手术过程

入院后立即给予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负荷量)以及调脂、降压、扩管等对症治疗后,送往心导管室。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左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前降支中段狭窄90%,回旋支中段狭窄40%,右冠脉动脉粥样硬化(图1~3)。造影结束,送EBU3.5/GC至左冠脉口,将BWM指引导丝送至前降支远端,于前降支中段置入3.0*23mm药物洗脱支架一枚。重复造影:支架贴壁良好,未见明显残余狭窄,血流TIMI 3级(图4~5)。术中共使用肝素3500u。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三联抗栓治疗6个月,之后拜阿司匹林+华法林维持到术后12个月,最后终身口服华法林治疗。



讨论

据文献报道,在长期使用口服抗凝剂(OAC)的房颤患者中,约有20%~30%合并有冠心病,其中又有5%的患者需要行PCI治疗。目前,在介入治疗绝大多数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情况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ADP受体拮抗剂)是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必要选择。但是双联抗血小板预防房颤致卒中的效果明显低于OAC,而OAC又不能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对于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如何选择合理的抗栓治疗策略,减少卒中风险、出血风险、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是一个迫切且实际的临床问题。


我们认为,对于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的房颤患者,同时合并ACS且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卒中、出血以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制定合理有效的抗栓及其他治疗策略。


在治疗前,我们使用CHA2DS2-VASc及HAS-BIED评分评估卒中/出血的风险。CHA2DS2-VASc评分≥2卒中风险高,而HAS-BIED≥3属于高出血风险,根据卒中/出血的风险的高低采取不同的抗栓治疗策略。下文根据2010年《ESC房颤合并ACS PCI抗栓治疗专家共识》,2010年、2012年《ESC房颤指南》以及2013年《AHA房颤指南》的相关推荐,就具体情况展开叙述。



1、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策略

   参照PCI围手术期抗栓治疗方案,对于血栓栓塞风险较低危的房颤患者,可以停用华法林治疗。然而对于血栓栓塞风险高危的患者(CHA2DS2-VASc评分≥2),以往有人认为,如果为择期PCI,术前应暂停口服华法林,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替代,围手术期的INR值控制在<1.5~1.8。但是证据表明该方法明显增加了患者术后的死亡率。另外的一种方法是术前不停用华法林,而是减少华法林的剂量,使INR值维持在1.5~2.0,但是同样不能取得让人满意的临床疗效。指南推荐,对于血栓栓塞风险高危的患者,可以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替代华法林,即所谓的“桥接”抗凝治疗。然而这主要是基于一些间接证据所作出的推荐,缺乏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


   最近的相关研究已证实在围手术期,相比较于肝素“桥接”抗凝治疗,不中断使用华法林的抗凝策略能更好地平衡卒中/出血的风险。卒中或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围手术期INR值的水平无关。在一项涉及530名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球囊扩张术治疗的研究中,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不中断使用华法林,INR值维持在(2.1~4.8),结果并没有增加出血事件率。而另有报道指出,肝素“桥接”抗凝治疗可能会增加PCI术后手术入路的出血风险。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对于血栓栓塞风险高危的房颤患者合并ACS时,围手术期可采用华法林持续抗凝方案。另外,在使用华法林的同时,PCI术前仍然需要加用负荷剂量的双抗。


   对于PCI术中肝素的使用问题,指南推荐在采用华法林持续抗凝方案(INR值2~3)的前提下,如果为择期手术,术中不需使用普通肝素,其可能会增加潜在的出血风险。如果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需行急诊PCI的情况下,无论INR值水平,术中均需给予中等剂量的普通肝素(30~50U/Kg)或APTT(250~300S)。


2、PCI术后的抗栓治疗策略

 (1)低或中危出血风险患者PCI术后的抗栓:

如果为择期手术且置入金属裸支架(BMS),推荐使用华法林(INR值维持在2.0~2.5)+阿司匹林+ADP受体拮抗剂1个月,之后终身口服华法林(INR值维持在2.0~3.0);如果择期手术置入的是药物洗脱支架(DES),则三联抗栓治疗时间为3~6个月(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洗脱支架为3个月,紫杉醇洗脱支架为6个月),之后华法林(INR值维持在2.0~2.5)+ADP受体拮抗剂或阿司匹林维持至术后12个月,最后长期单独口服华法林(INR值维持在2.0~3.0);如果为ACS患者行急诊PCI治疗,那么无论植入BMS或DES均需给予6个月的三联抗,然后两联抗维持至术后12个月,最后华法林长期维持(参照以上)。


(2)高危出血风险患者PCI术后的抗栓:

 对于具体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HAS-BIED≥3),应首选BMS,避免使用DES。如果为择期手术,推荐使用2~4周的三联抗,即华法林(INR值维持在2.0~2.5)+阿司匹林+ADP受体拮抗剂,之后长期口服华法林治疗(INR值维持在2.0~3.0);如果为ACS行急诊PCI,推荐给予4周的三联抗,之后华法林(INR值维持在2.0~2.5)+ADP受体拮抗剂或阿司匹林维持至术后12个月,最后长期单独口服华法林(INR值维持在2.0~3.0)。


3、PCI术中注意事项

  对于此类患者,PCI术中应尽量避免经股动脉入路,首选桡动脉途径,以减少手术入路点相关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如术中冠状动脉血栓负荷重者,应首选血栓抽吸导管进行血栓抽吸,其次才考虑连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研究表明,连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4、新型抗凝药物

  新型抗凝药物(NOACs)可特异性阻断凝血瀑布中某一关键的环节,在保证抗凝疗效的同时可显著降低出血风险,且固定剂量使用,与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少,无须监测凝血功能,更便于患者长期治疗。目前正在研发或已经上市的NOACs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以及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与阿哌沙班)等。因此,对于房颤合并ACS的患者,NOACs可以取代华法林成为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一起联合抗栓的另一理想选择。


   总而言之,房颤合并ACS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对于此类患者的处理首先需要整体评估患者的卒中/出血的风险,权衡利弊,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做出合理的抗栓治疗策略,以降低血栓栓塞或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长期生存率。此外,NOACs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抗栓武器。


  《医心评论》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转载请标明出处!








来源: 医心评论
上一篇:20分钟极简式TAVR操作完成球扩式Sapine3瓣膜植入1例
下一篇:[CIT2014]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球囊扩张后无复流的血管内超声影像分析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