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医心杂志  >   正文

导管消融是否可作为阵发性房颤一线治疗?

发布于:2013-10-24 18:12    

编者按: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治疗策略包括节律控制(Rhythm Control)、室率控制(RateControl)及抗凝(Anticoagulation)三个方面。而在真实世界中,节律控制在改善预后方面优于室率控制,但可能由于AAD的不良反应使得其获益抵消。因此,房颤导管消融能否作为一种疗效更确切、相对微创且安全性有保证的房颤根治方法一直备受医界同仁关注。经大量研究表明,导管消融在其安全性、有效性及改善房颤患者预后方面均得到认可。同时,基于较多的循证医学的证据,导管消融在《房颤指南》修订中其地位也一直在不断提高。相信随着该技术的推广,手术的安全性亦越来越高。那么,我们可否将导管消融作为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措施?带着这一疑问,我刊特邀请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董建增教授,在下文中为我们一一详细剖析。

文/ 邓文宁 董建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董建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第3届编委会委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并担任《介入心脏病学》第一
版、《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与策略》第二版、《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第二版和《心房颤动-临床实践与治疗进展》等著作副主编。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承担和主要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


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节律控制(Rhythm Control)、室率控制(Rate Control)及抗凝(Anticoagulation)。其中节律控制是指将房颤转复并维持为窦性心律(窦律);室率控制则是放弃转复房颤为窦律,而以控制心室率为主要目标。二者均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避免心动过速型心肌病的发生。理论上讲,节律控制策略在预防体循环栓塞及减缓心房重构,进而改善患者生存率等方面应优于室率控制策略。然而,现实似乎并非如此。


关于房颤节律控制是否优于室率控制的争论从未停止。2002年,Wyse等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多中心随机对照AFFIRM试验即指出:房颤节律控制较室率控制并不能改善患者生存率;相反,室率控制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率更低。2005年,Hagens等完成的RACE研究亦得出室率控制不劣于节律控制策略的结论。然而,2012年,LonescuIttu等发表的一项基于加拿大医疗数据库的大样本(26 130例)回顾性分析却显示,虽然前4年节律控制组与室率控制组患者死亡率相仿;但到第5年和8年时,节律控制组降低房颤死亡率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第5年HazardRatio 0.89; 95% CI, 0.81-0.96; 第8年Hazard Ratio 0.77; 95%CI, 0.62-0.95)。Saksena等对AFFIRM研究亚组行分析后也指出,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维持窦律可降低53%的死亡率,但同时却带来49%的药物相关死亡率。现阶段,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为I 类及III 类。业已证实,III 类AAD可增加AF患者死亡率和住院率。但在美国,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占所有房颤患者AAD处方量的70%以上。事实上,节律控制在改善预后方面本应优于室率控制,只是其获益可能被AAD的不良反应抵消。


为了实现节律控制,房颤导管消融能否作为一种疗效更确切、又相对微创且安全性有保证的房颤根治方法一直倍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Wilber等在2010年即发表了比较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治疗效果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非盲研究——ThermoCool 试验。该研究入选19家医院167例阵发性房颤患者(6个月内至少有3次房颤发作且至少1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随机分为导管消
融组和AAD治疗组,对比9个月随访期内的房颤疗效。结果显示,导管消融组66%的患者无房颤复发,药物组则仅为16%;而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方面,导管消融组为4.9%,药物组则为8.8%。2011年,Parkash等通过对35个随机试验行荟萃分析后亦得出导管射频消融对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治疗均优于AAD的结论。而Hunter等在2012年公布的一个平均随访3.1年的队列研究(导管消融队列:4212

例;药物治疗队列,来自欧洲心脏研究:16 848例;正常人群数据来自数据库)亦提示导管消融可降低房颤人群的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


但是, 上述研究入选至导管消融组的房颤患者之前几乎均服用过至少1种AAD且无效。那么,导管消融作为房颤一线治疗的效果又如何呢?为此,Wazni 等进行了RAAFT II研究,并在2012年HRS年会公布了初步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27例初诊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61例患者接受导管消融治疗,另外66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随访24个月,结果显示导管消融组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而药物治疗组并发症(19.7%)远高于导管消融组(7.7%)。不久,一个更大规模的多中心随机试验——MANTRA-PAF研究亦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该研究共有欧洲10个临床中心参与,纳入患者共294例,其中146例接受导管消融治疗,另外148例接受药物治疗。在3、6、12、18、24个月随访时,行连续7天的动态心电监护,计算累计7天的房颤发作负荷。随访至24个月,结果显示导管消融治疗组房颤负荷较低;其房颤复发率及症状性房颤复发率亦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而其12~24个月生存质量则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因此,正如Carlos Morillo对RAAFT-2研究所评述的那样,“尽管要宣称导管消融对AAD的胜利仍需要对随访患者进行更严格的监测,但现有的研究结果足可支持以肺静脉隔离(PVI)为终点的导管消融可作为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应当指出的是,以上试验的随访周期仍较短。而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长期效果(≥5年)意义更大。国际上多家知名房颤导管消融中心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心(U. Penn)对2001~2003年间在其中心接受导管消融的239例房颤患者行5年随访发现,房颤年复发率为7%。2010年,德国汉堡中心也发表了161 例双lasso指导下行PVI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的5年随访结果: 单次手术成功率为46.6%,多次手术成功率则为79.5%,其中有4名患者(2.4%)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第二年,法国波尔多中心亦公布了100例房颤患者的长期随访数据,其中阵发性房颤63例,采取PVI+三尖瓣峡部隔离(CTI)策略;慢性房颤37例,采取Stepwise消融策略。结果显示第1、2、5年单次消融成功率为40%、37%及29%,而多次消融成功率则分别对应为87%、81%及63%。同年,克利夫兰中心也报道,对821例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患者(69% 为阵发性房颤)随访1年,复发率为23.1%,对1年无复发的患者继续随访55月,晚期复发率为8.9%。以上研究均表明,房颤导管消融的长期手术效果较佳,但可能需要多次消融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此外,临床上房颤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并不少见。关于这部分患者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Wilton等在2010年对7个观察性研究及1个随机试验(共计1 851例患者,483例伴心衰,随访6~27月)行荟萃分析后发现,心衰患者房颤多次消融后成功率接近心功能正常者(P=0.2),而两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55)。2011年,Lakkireddy等则对50例瓣膜置换术后行房颤导管消融的患者与对照组行1:1匹配并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成功率(P=0.9)及并发症发生率(P=0.1)均无显著性差异。以上研究均表明,房颤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行导管消融是有效并安全的,但这需要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进一步验证。


而随着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及术者经验的积累,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安全性正日益提高。2010年,Cappato等对全球房颤导管消融的第二次调查(182个中心,16 309例患者)显示,同2005年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房颤消融手术并发症进一步更低(4.5% vs. 6%)。2009年对1995~2006年间来自162个中心共计32 569例行房颤导管消融患者发生致命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死亡病例32例,致命并发症发生率0.1%。以上大规模调查均证实了房颤导管消融的安全性。


正是基于以上循证医学的证据,导管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一直在不断提高。ESC 2010房颤指南即指出“对于无或伴轻微心脏病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考虑到导管消融的有效性和有经验医生进行导管消融相对安全,导管消融可以是经过选择的患者的初始治疗”。 2012年,ESC对上述房颤指南行进一步更新,将导管消融作为一线治疗的推荐级别从II b提高到II a。而ACCF/AHA/HRS 2011指南中虽未强调一线治疗的问题,但亦将阵发性房颤的导管消融的推荐级别从Ⅱa提高到I ;同时,该指南较2006年指南在导管消融适用范围方面也有所扩展,提出“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是合理的(证据等级A),对合并心功能不全的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可能是合理的(证据等级A)”。


综上所述,导管消融是实现节律控制的优选策略。选择合适的消融方法,经过多次手术后长期随访疗效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优势在阵发性房颤患者表现得更为突出。导管消融术可改善房颤患者预后,随着该技术的推广,手术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高。据此,我们认为可以将导管消融作为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措施。


来源于:《医心评论》第66期






上一篇:缺血性心力衰竭介入治疗策略
下一篇:与心房颤动相关的心电图现象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