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医心杂志  >   正文

抗动脉粥样硬化中药的研究进展

发布于:2014-01-06 16:57    

文/ 张文高 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文高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第一届常务委员。培养中西医结合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0名。


一、中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临床干预大多检测周围动脉,特别是颈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AS的一部分,与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各处AS病变消长存在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以通过高清晰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现代技术进行较精确地观察,被视为反映全身AS病变的“窗口”。近年来中医药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果。赵玉霞、刘运芳等从10多年前开始,以高频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股动脉AS斑块,以ADIBS 检测系统作声学密度分析,观察祛瘀消斑胶囊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AS斑块的进展,改变斑块的组织学构成,减少脂质池,加厚纤维帽,增大斑块的密度,从而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他们的研究还表明,通心络胶囊以及芪参益气滴丸、脑心通胶囊也有类似的稳定斑块的作用。也有不少学者研究了单味中药及成分川芎、绞股蓝、银杏叶、余甘子、小檗碱等,复方中药及制剂血脂康、血府逐瘀丸、精制血府胶囊、大黄庶虫丸、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调脂胶囊、脑络通、消瘀片、软脉冲剂、解毒软脉方、畅脉乐胶囊、通脉地仙丸、加味抵当汤、复方芪参降脂饮、补肾活血法中药、栓通胶囊等,不同程度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部分有一定的稳定斑块作用。其中部分报告了对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


笔者课题组采用以高分辨率超声技术与血清学指标相结合,分别系统观察了益气解毒活血复方制剂脉心康胶囊、脂欣康胶囊以及具有解毒作用的黄连微粉、大黄微粉、虎杖提取物与具有活血作用的红曲微粉、山楂提取物、芎芍胶囊等单用或解毒、活血配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有显著干预作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减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rouse斑块积分,增大管腔内径,缓解管腔狭窄程度,改善颈动脉斑块超声病理分型及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同时具有调脂、降压、降低血清炎症因子hs-CRP、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及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降低血清MMP-1水平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比值等作用。


二、中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应用进展

传统AS动物模型如家兔、大鼠及较少用的猪和猴子等,均有其缺点和局限性,且缺乏具有易损斑块特征的AS模型。近年来尝试复合因素造模,常用家兔等,形成诱发型易损斑块;或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形成自发型易损斑块;以上两者的结合——基因敲除动物基础上的复合因素造模,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张运院士的团队采用新西兰纯种兔,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和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建立AS易损斑块的兔模型,然后给予中国斑点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造成了实验性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复制出诱发型兔AS易损斑块模型。他们还采用外源性人野生型p53 基因转染兔AS斑块,中国斑点蝰蛇毒和组胺触发后出现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成功建立了自发和药物诱发斑块破裂的AS易损斑块动物模型。张军平教授等用高胆固醇饲料、注射牛血清白蛋白及进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术,通过高脂、免疫损伤加球囊拉伤三因素联合作用,10 周可以建立家兔主动脉AS易损斑块模型。以上模型均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


美国科学家于1992年培育成功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小鼠,在正常饮食下即可形成明显的高脂血症及弥漫纤维增殖性AS损伤病灶。大约42~54周龄还可形成自发型易损斑块。 ApoE基因敲除小鼠给予高脂饮食饲养,不仅可出现明显粥样病灶,而且具有与人类AS近似的易损斑块特点,约半数发生急性斑块破裂,纤维帽变薄、断裂,血液成分进入病灶,急性斑块破裂引发管腔栓塞。


笔者团队从2000年开始,应用ApoE基因敲除小鼠进行血脂康、脂欣康、脉心康和多种单味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中药以及多种解毒活血配伍药对抗AS、稳定易损斑块及其机理研究。


徐浩、刘剑刚、文川、刘桂林、周明学等分别报道,应用ApoE基因敲除小鼠研究表明具有干预AS、稳定斑块作用的包括:活血中药川芎、赤芍及其有效部位配伍芎芍胶囊,气血并治中药,赤芍、丹参、川芎、三七、桃仁和酒大黄等6种活血中药,益肾活血中药,三七总皂苷、黄连提取物、虎杖提取物配伍大黄醇提物、丹参酮、西洋参茎叶总皂苷、瓜蒌提取物、血竭提取物等。还有学者用该模型研究白鲜皮水提物、降脂灵、南蛇藤素、通心络等中药或复方的干预作用。最近,安冬青教授等介绍以 ApoE基因敲除小鼠给予多重因素叠加造模(寒燥环境,高胆固醇、高盐饲料),认为模拟AS秽浊痰阻证模型,进行了相关研究。


三、中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及其机制

AS易损斑块具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帽较薄、脂质核心较大、内皮功能不良以及凝血机制增强等特点。易损斑块的纤维帽破裂或断裂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病理基础。对易损斑块的早期干预,对于防治ACS等心脑血管病急症、改善其预后具有极重要意义。近年来,中药干预AS易损斑块研究取得较大进展。


(一)活血化瘀类中药



表明,丹参、赤芍、川芎、三七、桃仁、酒大黄与丹参酮、三七总皂苷、血竭提取物以及芎芍胶囊均具有干预易损斑块作用。笔者等研究表明红曲微粉、山楂提取物或芎芍胶囊单用均有稳定斑块的作用,也有助于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活血化瘀药稳定斑块的机理包括抗炎,调脂,影响斑块基质降解、胶原沉积,改善斑块内部成分等。


(二)清热类中药

据陈可冀院士、黄启福教授、徐浩教授指导的一批研究及笔者等的研究,将干预易损斑块的清热中药分为两类。


1.清热解毒而又兼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

可称为解毒活血中药,或清热活血中药。包括虎杖(有效成分虎杖苷)、大黄、赤芍、牡丹皮。虎杖与大黄稳定斑块的效果及多项作用机制均优于单纯的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或单纯的活血化瘀药(如三七、山楂)。已经将这两种中药用于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研究,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A)等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


2.一般的清热类中药

对黄连(有效成分小檗碱)的研究较多,干预易损斑块作用较肯定,已用于防治UA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黄芩、穿心莲、知母、青蒿等4种中药也有一定作用。


研究表明,清热类中药能够有效干预AS斑块的形态结构,缩小脂质核心,增厚纤维帽,改善斑块内部成分(脂质、胶原等),稳定易损斑块。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主要通过对MMP与TIMP的合成和分解平衡的调节)。清热类中药能够降低多种炎症标志物(hs-CRP、TNF-α、sCD40L、MCP-1、IL-1β等),已经明确了对多条信号通路的调控(ox-LDL-PPARγ-CD36,ox-LDL-PPARγ-ABCA1,TLR4 /NF-κB等)。


(三)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配伍
笔者等在提出UA毒损心络病机、清热解毒治法之后,又提出“毒、瘀致易损斑块”和“解毒活血法稳定易损斑块”的假说,提出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配伍可望进一步提高对易损斑块相关疾病的疗效。沿着这一思路,重点研究了若干解毒与活血配伍的创新药对,包括虎杖与山楂配伍、大黄与红曲配伍以及虎杖与芎芍胶囊配伍等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UA等临床研究和干预AS斑块、稳定斑块相关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解毒与活血配伍优于单纯解毒或单纯活血,并从抗炎、稳定基质、调脂、降低细胞内钙超载等方面阐明其机制,有助于高活血化瘀法的疗效,体现了解毒与活血配伍干预易损斑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周明学等的研究也表明,活血解毒中药有效部位(虎杖提取物、大黄醇提物)具有稳定ApoE基因敲除小鼠易损斑块、抑制斑块炎症反应的作用,显著优于单纯活血(三七总皂苷)或解毒(黄连提取物)。


(四)复方与中成药


1.痰瘀同治

吴宗贵教授等研究痰瘀同治方丹蒌片具有抑制AS、消退斑块、减少巨噬细胞浸润、改善炎症状态等作用。西苑医院王建辉等报道“痰瘀同治方”对大鼠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2.益气活血

张运院士、赵玉霞教授团队研究报道通心络胶囊、脑心通胶囊、芪参益气滴丸、祛瘀消斑胶囊等多种益气活血中成药或制剂对AS易损斑块有效干预作用并从抗炎、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表达、影响斑块组织学构成等方面探讨机理。


3.益气活血解毒
笔者等研究体现此治法的复方制剂脂欣康胶囊、脉心康胶囊有对抗ApoE基因敲除小鼠AS斑块形成和稳定斑块

的作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抑制和稳定斑块作用。


4.滋阴解毒活血

张军平教授等实验研究表明,四妙勇安汤具有较好的降低血脂、拮抗炎症、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进而稳定易损斑块。


四、中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泡沫化细胞的研究

泡沫化细胞的形成,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泡沫化和平滑肌细胞泡沫化,是AS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也是AS发生发展的始动环节。关于中医药干预泡沫化细胞的机制研究成为近年来AS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笔者课题组自2004年起通过ApoE基因敲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培养泡沫化实验,以及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泡沫化实验,研究了抗AS中药脂欣康胶囊、脉心康胶囊、降脂红曲、虎杖、山楂及其配伍等对泡沫细胞的干预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与干预PPARγ、CD36、ABCA1信号通路,抑制TLR4表达及炎症反应,拮抗细胞内钙离子水平,降低胆固醇浓度等有关。其他学者尚进行了刺梨汁、大黄醇提液、甲基莲心碱、马齿苋、三七总皂苷、扇贝裙边糖胺聚糖、小檗碱、益气活血化痰法等中药干预AS泡沫细胞的研究,分别从抗氧化、调节血脂、抑制炎症介质及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等方面阐述了其干预机制。


五、思考与展望

继续对AS特别是易损斑块的中医病因病机、治法进行创新性探讨。进一步拓展干预易损斑块及相关疾病中医药防治用药的思路 。


期待动物模型的应用有新的突破:与人类AS及其易损斑块相似,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具有中医病因、证候学特色,最好价格较低廉,操作较简单,造模周期较短,造模成功率高、重复性强。


对更多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及复方抗AS、稳定斑块作用进行实验筛选,对其有效者深入研究作用机制。


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深入进行中药干预AS特别是易损斑块临床研究,获取更加令人信服的证据。目前尚乏中医药干预冠脉易损斑块患者对冠脉斑块直接影响的报告。先进的临床监测手段的应用或许将提供证据


对各种治法(特别是复合治法)稳定斑块作用的评价,作用机制及不同治法代表方药进行客观比较对各种治法(特别是复合治法)稳定斑块作用的评价,作用机制及不同治法代表方药进行客观比较。


对中药及复方抗AS、稳定斑块作用机理,包括作用靶点,调控途径等,不断进行深入探讨。


中医药干预AS及易损斑块研究有其独特优势,取得的进展令人鼓舞。注重上述几个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并注重临床推广应用,必将在这一领域大有作为,造福于广大患者。(参考文献略)





来源: 医心评论
上一篇:中医药防治心衰研究的难点及对策思考
下一篇:热点聚焦之—— 如何病证结合开展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