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经典病案  >   正文

心室肥厚:一例长期动态演变心电图解析

发布于:2014-07-29 16:5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科 刘霞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69岁,活动中偶发心悸10年,活动中发作胸部压榨感和疼痛4年,频发加重2年。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高脂血症史。体格检查唯一阳性体征是胸骨左缘第3~4肋间收缩期柔和二级杂音。

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脂和空腹血糖均正常。

2009年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粗大,未见异常。10年中记录多次心电图,笔者选择3份不同时期的心电图,主要针对心电图的长期动态演变进行解读与讨论。


 

讨 论

这是1例难得的跨度10年的心电图演变病例,从右面3张图中(图1~图3)不难看出,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发生在两个方面:(1)QRS波振幅和形态改变;(2)ST-T改变。

(注:可见P波双峰,V1导联中Ptf绝对值增大;V4导联R+S>35 mm,V4导联R>26 mm;V1导联呈单向迟钝R形;V2~V6导联ST段上斜型压低,T波双向或低平)

(注:可见P波双峰,V1导联中Ptf绝对值增大;V3~V5导联R+S>35 mm,V3和V4导联R>26 mm,V5导联R>33 mm;V1导联呈Rs形,RV1>6 mm;V3~V6导联ST段上斜型压低,T波倒置或低平)

 

结合患者症状,在临床上重点关注的是ST-T改变,并以“冠心病”“心肌缺血”来解读心电图异常,而忽略了QRS波振幅和形态改变,因此该患者只接受了CTA检查。尽管CTA检查无异常发现,但是患者仍然长期接受冠心病的系列治疗(扩张冠状动脉、降血脂和抑制血小板凝聚)。患者症状并无改善,且逐步加重。

 

假如把关注点移向QRS波振幅和形态,诊断结论是“心室肥厚”。图1有P波双峰,但P波无增宽,暂不能诊断左心房异常。12导联中QRS波、ST段和T波均正常,不能诊断左右心室肥厚,因此该心电图在正常范围内。图2与图1比较,V2~V5导联QRS波振幅明显增加,V1导联有rS形演变成Rs形。图3与图2比较,V1~V5导联QRS波振幅再增加,同时ST-T改变更为显著。能否诊断为心室肥厚,不同的诊断标准给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


    2009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律学会(AHA/ACC/HRS)发表了《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其中包含“心腔肥厚相关的心电图改变”。《建议》详细规范了左心室肥厚的诊断标准:QRS波电压(振幅)、QRS波时间、ST-T改变、左房异常、电轴左偏和QT间期延长(第21版表1),其中QRS波电压值是最重要的标准。《建议》中所列出的诊断标准均在20世纪90年代前被提出,尽管已经过去几十年,但是国内至今最常用的第一诊断标准仍是V5和V6导联的R波振幅>25 mm。这是一项敏感性极低的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图2不能诊断左心室肥厚,图3可以诊断左心室肥厚。然而图2已经符合《建议》所列出的多项标准,在此强烈建议临床上应更多推行被公认的诊断标准,同时在诊断中应考虑多项标准,因为诊断标准的敏感性通常较低(不足50%),但特异性较高(通常85%~90%),以便早期发现左心室肥厚。

表1 《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中左室肥厚的诊断标准


    注:振幅单位1mm=0.1mV

 

《建议》也详细规范了右心室肥厚的诊断标准,在正常心脏,左心室电活动主导心电向量的平衡,只有在右心室肥厚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这种心电平衡的改变,故心电图诊断右心室肥厚的敏感性并不高。右心室肥厚的诊断标准(第21版表2)主要是依据Ⅰ、V1、V6导联的R波和S波振幅,V1导联的R波峰值时间等。图2和图3中V1导联呈R形和Rs形,或许是左心室肥厚逆钟向转位所致,也可能提示患者同时存在右心室肥厚。由此又引申出是否应诊断双心室肥厚的问题。

 

 

由于右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肥厚引起的增大QRS向量方向相反,可以相互抵消,因此,通过心电图诊断双心室肥厚的敏感性较差。《建议》推荐,在诊断左心室肥厚的同时,有电轴右偏、多个导联出现高大双向R/S复合波均提示可能存在双侧心室肥厚。图2和图3电轴不偏,图3中V3和V4导联有高大双向R/S复合波,因此图3可考虑存在双心室肥厚。

 

根据以上心电图的逐步解读,即能确诊左心室肥厚,并提示右心室肥厚。结合患者胸骨左缘第3~4肋间收缩期杂音,较常见的心脏病变是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所引起的心室肥厚,其次是肥厚型心肌病,因此心脏超声检查必不可少。

 

2014年4月1日患者接受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左心房内径41mm,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肥厚,以室间隔和心尖部为主,13~14mm,其余部位12mm,左心室后壁10mm。此时临床上即可确诊“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得到这一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后,再来解读心电图的长期动态演变,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由于肥厚部位局限在室间隔和心尖部,室间隔除极向量,首先是室间隔左侧中1/3处向右除极,在心电图上表现为V1导联r波的升支和Ⅰ、V6导联的q波。室间隔肥厚,V1导联r波振幅增高,由此形成了图2和图3酷似双心室肥厚的心电图改变。

 

小 结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中,非常强调“动态演变”,在心室肥厚的心电图诊断中,也要强调“动态演变”。前者的动态改变以分钟来计算,而后者则以年来计算,解读更有难点。同时还需再次强调,所有能引起复极改变的病变,都能引起ST-T改变,而非只有心肌缺血能引起。心室肥厚所伴随的继发性ST-T改变,也是常见的心电图改变。通过此病例分享,不难看出心电图检查是最基本的检查,如果由于心电图解读的偏差延误患者诊断,将导致患者接受不必要(降血脂和抑制血小板凝聚药物)和不恰当的治疗(应用硝酸酯类扩张冠状动脉药物)。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4年4月27日第29卷第8期

 



上一篇:20分钟极简式TAVR操作完成球扩式Sapine3瓣膜植入1例
下一篇:追本溯源,谈心衰诊治的逻辑思维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