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应用单根MAC指引导管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发布于:2015-02-27 16:42
CIT2015大会即将于3月19日-2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医心将实时关注会议动态,期待为广大医师传递领域焦点信息,与您分享前沿讯息。更多大会信息,登陆官网:http://www.citmd.com/CIT/2015/index_cn.php
文 / 郭金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郭金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血管内科博士,主任医师,现任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CCU主任。2004~2005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Epworth医院心脏中心学习冠状动脉的介入诊疗技术。2010年在美国taxus心脏中心研修。主要从事冠心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工作。第一作者发表核心论文6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4部。在国际会议上(PCR,TCT-AP,AIM-Radial,LUMEN)报告10次。独立承担北京市课题2项、合作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2篇,2010年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和201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RAPID研究背景
与股动脉路径相比,经皮桡动脉行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结果。然而,经桡动脉路径具有较长的操作和透视时间。文献报道经桡动脉路径使用多功能单根多功能指引导管如Ikari, Kimney等能同时完成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具有减少导管交换和降低桡动脉痉挛发生的潜在作用并能减少操作时间。目前尚无关于单根多功能指引导管降低操作时间的随机对照试验。RAPID研究旨在探讨经皮桡动脉应用6F MAC3.5指引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与多功能造影导管Tiger造影后再选择指引导管进行介入治疗的方法进行对比,评价单根MAC3.5指引导管有效性和安全性。
RAPID研究设计
RAPI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研究,研究人群选自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360例发病12 h内,拟行经皮桡动脉急诊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按1:1比例、区组长度为4随机分成MAC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首选路径为右侧桡动脉。MAC组直接应用MAC3.5指引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对照组用多功能造影导管Tiger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后选择指引导管行介入治疗。研究主要终点是操作时间和透视时间,次要终点是30天和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复合事件(MACEs: 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或支架内血栓形成)。
RAPID研究结果
该研究应用单根MAC3.5指引导管行STEMI患者急诊造影和介入治疗,与对照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导管室门囊、介入时间、透视时间等)统计分析,同时对30天及6个月复合临床事件进行分析,系统评价了单根MAC3.5指引导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APID研究结果将会在CIT2015“最新试验-首次研究报告”专场(3月21日11:15AM,三层311B会议室)正式发布,更多细节敬请关注。
来源:《医心评论》2015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