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独家资讯  >   正文

“十三五”项目:急性心肌梗死全程心肌保护体系研究

发布于:2017-04-10 15:50    

文/于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于波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FACC19877月参加工作,现任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哈医大二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区域认证办公室主任;心肌缺血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考试专家委员会专业组副组长;卫生部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主任及培训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黑龙江省心血管内科学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内科学及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2012年荣获“第八届中国医师奖”。承担“十三五”国家重大慢病重点专项项目一项,国家“973”课题子课题1项,863课题2项,负责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 项;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

 

本项目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HF)发生率高的问题,结合我国AMI救治现状,拟建立优化救治流程的、多中心、大样本、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前瞻性AMI研究队列,覆盖AMI全程(AMI急诊救治流程、 再灌注前用药、再灌注期策略选择、再灌注后早期康复) 的优化救治流程,队列观察AMI 后 1 年内HF 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并进行AMI 后 HF 临床及分子表型预警模型建设;随机对照或观察性研究评估心肌保护关键技术的有效性;旨在建立规范的AMI 全程心肌保护体系,最终降低AMI后1年内HF发生率5%以上。


研究概要

根据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和科学技术的不同,本项目将分解为以下五个课题:  

 

课题一、优化救治流程的急性心肌梗死前瞻性队列构建;

 

课题二、再灌注前静脉注射美托洛尔联合远端缺血后适应对前壁STEMI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课题三、基于罪犯病变稳定性特征的STEMI再灌注策略研究;    


课题四、基于微循环功能的STEMI再灌注策略研究;  


课题五、早期康复质量评定改进体系对AMI后HF发生率影响的研究。


项目分解方案

 

各任务(课题)在项目中的具体作用,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见图1):    

 

课题二、三、四、五是依托在课题一队列研究的基础上,与队列研究环环相扣,课题一是建立AMI全程心肌保护的平台(面),课题二、三、四、五采取随机对照方法或观察性方法研究特定关键技术的心肌保护作用(点), 点面结合,系统阐述全程心肌保护对AMI后HF的影响及可能的关键性突破性技术。其中课题二为再灌注前心肌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课题三、四为再灌注期优化策略研究,课题五为再灌注后心肌保护技术研究。本项目的各项研究内容相互依托,相互联系,形成紧密的研究网络,在课题一AMI优化救治体系的基础上,课题二、三、四、五关键 技术研究亦贯穿AMI急诊救治全程,围绕所属指南方向的目标和要求,进行临床优化、策略规范,形成AMI患者再灌注前、中、后一体化全程心肌保护体系,为达到指南中降低AMI后HF发生率5%以上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创新点


创新点 1:    


中国首个优化急诊救治流程的前瞻性AMI队列,旨在降低中国AMI后HF发生率:队列为多中心、大样本、具有区域代表性的12000 例前瞻性AMI 队列,特点是覆盖 AMI救治全程的优化流程队列(囊括AMI急诊救治流程、再灌注前用药、再灌注策略选择、再灌注后早期康复4个关键靶点),通过不同暴露因素的分析,观察我国AMI后 1年内HF的发生率的影响因素。


创新点 2:

   

摒弃“重介入、轻保护”的临床现状,建立AMI全程 心肌保护体系:本课题在减少总缺血时间的基础上聚焦心肌保护关键环节及关键技术构建涵盖再灌注前、中、后期的全程心肌保护体系,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简便易行的心肌保护关键技术及应用时机,降低AMI后HF发生率。


创新点 3:    


AMI 心肌保护的新理念: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根据 STEMI 罪犯病变稳定性决定支架是否置入,根据微循环功能决策支架置入时机,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简便易行的心肌保护新技术、新策略,为上述新策略的临床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创新点 4:  

 

率先建立AMI后HF临床及分子预警模型:通过分析临床指标、microRNAs 及代谢组学筛查的分子标记物与 AMI 后HF 的相关性,构建HF预警模型,为寻求新的诊断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预期经济社会效益


1.本项目建立的前瞻性AMI研究队列数据库将为我国科学工作者提供研究平台,为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进步提供更大的支持。项目结果将填补我国AMI 以及AMI 后HF流行病学数据的空白,为指南的制定提供依据。  

 

2.中国前瞻性AMI队列研究的建立将获得国内AMI 最新流行病学数据,为国家制定相关医疗政策提供理论和循证依据;在队列基础上将搭建AMI后 HF 研究公共平台,建立AMI 后 HF 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 AMI后HF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降低医疗 和社会负担、遏制AMI 后 HF 发生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3.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子预警模型的建立,有助于 AMI 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AMI 后HF 影响因素和治疗模式的确定,将为制定AMI标准化流程提供理论和技术 支持,以提高AMI的救治效果,降低HF的发生率,进而减轻医疗和社会的负担。  

 

4.整个项目围绕AMI后防控HF发生的关键环节,着眼于AMI 全程心肌保护,进行AMI 院前(再灌注前心肌保护策略)、院中(腔内影像学指导、优化支架置入策略)、 院后(AMI后的早期心脏康复体系)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心肌保护,最终实现AMI后HF防控技术的突破, 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打破AMI后心力衰竭发生率居高不下 的僵局,开创全民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体系,为人民健康提供体系保障。

 

来源:医心网

 



上一篇:重磅|中国自主研发心血管OCT系统正式上市 助力PCI精准治疗
下一篇:聚焦“国家十三五重大慢病专项” 急性心肌梗死全程心肌保护体系研究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