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独家资讯  >   正文

2007国际经桡动脉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研讨会TCI亮点

发布于:2007-06-05 13:22    

北京安贞医院 周玉杰 赵迎新

      与经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相比,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TRI)有术后无需制动、患者痛苦小、能显著降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等优点——特别是由于药物治疗或自身有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0.1% vs 3.3%, P<0.001),但TRI要求术者具有更熟练的操作技巧、更长的学习曲线。为此,2007国际经桡动脉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研讨会(Transradial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 2007,TCI 2007)暨国际经桡动脉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培训中心成立仪式于2007年1月6日~ 9日在北京安贞医院隆重举行,旨在构建促进TRI合作发展的国际平台,将各界专家在开展TRI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彼此分享、切磋,对有志从事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快速突破桡动脉介入治疗障碍。精彩纷呈的讲座、专家精彩病例回放、专家手术演示、模拟器培训、针对各类型病变处理的详尽讲解和IVUS广泛用于对临界病变评价及其术前、术后对支架的选择和疗效评价的现场演示,构成了本届TCI研讨会的亮点。 

亮点一 突破桡动脉入路困难 

      由于桡动脉直径小,又是人体最易痉挛的血管之一,尤其身体发育瘦小、易于紧张、桡动脉走行迂曲、动脉硬化严重的患者行桡动脉穿刺更加困难。分次给予麻醉药物,即穿刺前皮下注射少量麻醉药物,穿刺成功后于鞘管置入前再补充给予麻醉药物;理想的穿刺点应选择在桡动脉走行较直且搏动明显的部位,一般选择桡骨茎突近端1cm处,受桡动脉迂曲、变异等因素的影响,穿刺点的选择应因人而异;进针的角度一般为30°~45°,血管较粗或较硬者,进针角度应稍大,而血管较细者进针角度应略小;术前服用硝苯地平片等钙离子拮抗剂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当反复穿刺不成功时,及时调整穿刺部位并判断是否存在桡动脉痉挛、穿刺部位小血肿,此时应耐心等待痉挛缓解并绕开血肿部位。

      桡动脉痉挛、桡动脉迂曲、前壁动脉分支异常、桡-尺动脉环、桡动脉发育不良、锁骨下动脉和头臂干迂曲、食管后起源右锁骨下动脉等桡动脉入路异常是导致TRI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全程透视、及时调整导丝方向、轻柔推送亲水涂层超滑长导丝、必要时行血管造影有利于判断原因,克服桡动脉入路困难。

亮点二 克服导引导管支持力不足

      由于桡动脉细小,所以导引导管(GC)的使用型号受到限制,导致了经桡动脉PCI导引导管支撑力差的弊端,特别是在处理复杂冠脉病变和CTO病变时,桡动脉入路GC支持力不足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克服这一难题成为决定TRI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1.正确选择导引导管

      增加导管型号,使用大腔(7Fr或8Fr)导引导管可获得较强的被动支持,但不适于作深插获得主动支持;6F GC 可适于大多数患者,可根据需要获得被动或主动支持;5Fr GC被动支持力很弱,但适于深插获得主动支持;母-子导管技术(5Fr in 6Fr)将5Fr GC置于6Fr GC中,随着5Fr GC的深入,整个导管系统获得的支持力也相应提高,当5Fr GC突出6Fr GC 10mm时,其支持力强于7Fr GC,并近于6Fr GC支持力的2倍。

      选择特殊形态的长头(long-tip)导管增加被动支持力。与Judkins GC不同,长头导管自主动脉壁获得的支持力可以直接传到导管头部,且导管与对侧动脉壁是线性接触,所以,长头导管提供了更强的被动支持力。

      GC的选择重要的是获得良好的同轴性和足够的支持力, GC的形态、型号和特性、选择左侧或右侧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的起始方向(水平型、上斜型和下斜型)、冠状动脉开口位置(高、低、前、后)、主动脉根部直径(宽、窄、正常)及病变类型是选择GC获得足够支持力的主要决定因素。

      A型病变选择支持力弱的导管(JL、TR),而B及C型病变则需要强支持力的导管(AL、 EBU或BL)。

根据冠状动脉的开口位置选择导管

 

      2.特殊器械的应用

      OTW球囊和微导管提高导丝的通过能力,利于导丝通过严重钙化病变和迂曲血管。球囊锚定技术——导丝、球囊、支架等器械通过病变困难时,可将小球囊(1.5~2.0mm)送至小的边支血管,低压扩张,利用其牵张力将GC锁定在冠状动脉开口处,增加GC的支持力,以便于介入器械通过病变。

亮点三 新器械、新技术在复杂病变TRI中的应用

      处理复杂冠脉病变的首要要求是GC选择,要求GC不仅要有好的同轴性还需要提供良好的支持力。选择长头、大腔GC,采取深插技术、球囊锚定技术、双导丝技术、母-子导管技术都可以不同程度改善导管支持力。 

      以往,左主干病变、冠脉分叉病变,可能同时需要2枚球囊或支架处理病变,多需要使用7Fr或以上GC,尽管Fr导引导管TRI可行,在国外8Fr GC也可用于部分TRI患者,但为了减少对桡动脉的损伤,6Fr大腔GC的问世、一些改良Crush技术,如Balloon Crush、DK Crush以及Reverse Crush等新技术使得这些复杂病变可通过6Fr GC来完成,更加适合经桡动脉途径的介入治疗。在处理分叉病变时选择合适的冠脉支架、充分预扩张保证支架顺利通过病变,Kissing balloon后扩张成形至关重要,同时注意后扩张球囊的选择,一般高压球囊外径较大,kissing扩张时两枚球囊易嵌钝,此时外径较小的球囊,如Sprinter 、Ryujin、 Maverick等是理想的选择。

      经桡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处理,在合适GC选择的基础上,强调导丝选择和微导管及球囊导管的灵活应用。新型锥形导丝,如Conquest pro、Cross it系列等为CTO病变处理提供了更好的选择,但是这些导丝对术者要求提高,需要密切注视导丝形态、走行、阻力变化,以免出现严重血管并发症。导丝因支持力不足而无法通过CTO病变时,可借助微导管和OTW球囊来增强导丝的支撑力;当球囊或支架等器械沿导引导丝难以通过严重钙化、狭窄病变时,“球囊锚定技术”和Tornus螺旋穿透装置可协助其通过严重狭窄病变。Tornus是由多支金属导丝铰链而成的螺旋状装置,当该装置逆时针旋转时,即可“钻入”病变,适合用于导丝通过病变后,小球囊无法通过严重狭窄病变的情况。

亮点四 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

      在系统学习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理论知识的同时,专家精彩病例回放、全程专家手术演示及对各种病变处理进行的详尽讲解,使与会者全面观摩到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操作流程,而TRI 现实模拟系统为学员提供了真正的实战机会。

      Barbeau 教授突破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技术障碍,着重讲解了TRI并发症的发生,其应对策略关键在于预防。在手术演示中,Barbeau 教授成功地展示了双导丝技术、对侧桡动脉造影、IVUS 对导丝通过CTO血管真腔及闭塞血管直径的判定。而Saito教授的精彩病例回放,使与会者对经桡动脉CTO病变处理的GC选择、锥形导丝的应用、球囊锚定技术和Tornus装置的穿透能力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Saito教授呈现的2例极具挑战性的CTO病变手术演示即让我们分享到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喜悦,也使我们认识到目前CTO治疗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提高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整体水平和手术成功率。

亮点五  IVUS的普及

      尽管由于经济限制,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未能在我国普遍应用,但本次研讨会力争用IVUS对每一例演示病例进行术前及术后评价,并聘请国际专家讲授有关理论和手术点评,旨在推动我国IVUS的普及应用。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处理一直是困扰介入医生的难题。IVUS能够显示血管壁的断层图像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并能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准确测量,许多研究报告CAG未能识别的粥样硬化斑块,在IVUS检查时被发现;压力导丝血流储备分数(FFR)的测定为临界病变判断提供了又一项可靠依据,如果FFR>0.75,通常认为此病变不需要介入处理,只需药物治疗;新兴的虚拟组织超声分析技术VH(visual histology)通过不同颜色来区分不同的斑块成分,与病理检查结果有较高符合率,能更加灵敏地发现不稳定斑块的存在和成分。专家建议先做FFR,如果FFR>0.75,再做IVUS和VH来进一步评价。如果有效管腔面积大于4mm2,而且是比较稳定的斑块,只需要做一般调脂治疗;对于不稳定斑块,可做强化调脂治疗;如果有效管腔面积小于4 mm2,但狭窄与心肌缺血无关,不必做介入治疗。但FFR<0.75,有效管腔面积小于4 mm2,要做介入治疗。

      目前DES术后再狭窄越来越受到关注,IVUS能够准确测量血管直径及面积,不但为支架选择提供依据,还可判断支架是否良好贴壁,以及是否存在膨胀不良。支架最小面积是影响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因素,既往研究支架内最小面积大于5mm2或小于5 mm2,再狭窄率分别为4%和17%。新近对长病变需植入重叠支架的研究显示:SES植入术后造影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为:架内最小面积5.5mm2和支架长度40mm,当植入支架>40mm时,支架内最小面积<5.5mm2和>5.5mm2的再狭窄率分别为8.6%和17.7%。因此,用IVUS评价支架释放效果,充分后扩张可明显减少支架内尤其是长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轻柔、简洁、精确”,“意在手先”,在思索中进步,是突破桡动脉介入治疗障碍的唯一捷径。



来源: 医心网
上一篇:重磅|中国自主研发心血管OCT系统正式上市 助力PCI精准治疗
下一篇:CIT2007大会主席高润霖院士专访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