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独家资讯  >   正文

【CIT2016】“互联网医疗”专场精彩内容都在这里!(上)

发布于:2016-03-28 10:21    

近年来,在“互联网+”大趋势的推动下,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今年CIT大会首设“互联网医疗”专场,从国家医疗政策、心血管大数据调研、移动医疗应用等方面展示了互联网对心血管领域乃至整个医疗行业的影响。医心陆续与您回顾“互联网医疗”专场讲者精彩演讲内容。

 

一、我国心血管病专科大数据应用架构的研究——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前期研究


讲者 袁靖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袁靖教授分析了国内外心血管大数据应用热点,并结合我国心血管大数据基础现状,介绍了我国心血管大数据应用框架。

 

目前,国内外关于心血管专科大数据应用热点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首先,构建数据共享网络,比如电子病例与基因网络(eMERGE)、心血管病研究网络(CVRG)、国家患者中心临床研究网络(PCORnet)、临床数据科研网络(CDRNs)、基于大数据的临床试验等。其次,数据驱动临床研究,即利用大数据,进行临床前研究,并利用基本的实验方法来验证目标,或借助大数据不通过昂贵的诊断技术就能诊断早期疾病,或发挥大脑的创造性和大数据的信息优势,引导普通人群参与医疗活动。第三,促进个性化诊疗发展,主要是利用基因技术和对基因技术进行高级分析,从而发现某些疾病的高危因素,或某一类患者对于某些疾病的敏感性,比如Ptient Like Me网站。第四,治疗预测与医疗成本控制,即利用医学知识基础和机器学习构建决策系统,预测患者的潜在风险,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的知识库能够提升决策的准确性,比如,克利夫兰诊所开展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续费用预测研究。第五,流行病学研究应用,比如推特心理语言预测城镇心脏疾病死亡率的研究,就是利用推特等社交网络,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准确的人群情绪等心理特征数据,从而实现对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准备预测。

 

根据这些应用热点,以深度集成、标准一致、数据共享为基础,阜外医院承担了卫计委“十三五”预研课题,对我国心血管专科进行了大数据应用基础调研,共调研医院310家,其中三级医院108家、二级医院202家。我国心血管大数据基础现状包括:(1)相关基础信息系统不足以支撑临床科研大数据需求。(2)电子病例模板与基础数据维护工作,临床与医政部门参与不足。(3)结构化内容缺乏临床定义支持,无法用于临床数据分析。同时,心血管专科病例结构化程度低,现有系统无法支持专科数据采集需求。(4)数据集、术语集无应用,数据无法直接共享。(5)数据结构化引用不足,无法对患者形成完整数据描述。(6)对于大数据应用的认知不清,实际应用率不足1%。(7)重视数据保护,但数据管理方式粗狂,仅2.57%的医院进行了数据分类、总量控制。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的现状,专家们初步提出我国心血管大数据应用框架包括:(1)根据国家相关集语标准和国外相关标准,构建心血管专科数据标准和术语标准。(2)建立数据分级开放标准,保证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明确数据构成、明确使用角色、分级开放数据。(3)建立表转化的临床数据采集、存储平台;(4)构建国家级心血管专科大数据共享、分析平台,加速心血管疾病科研。结合医学、统计与大数据技术,促进数据利用,利用可视化技术辅助医师数据分析。(5)构建统一的心血管知识平台,辅助基层临床决策,提升诊疗水平。构建医学知识平台,实现专科知识的统一管理、发布保障知识的正确性。依托云平台,实现知识的垂直发布。


二、从Mobile 到Connected 新型医疗生态的演进

 

讲者 戴廉 华康移动医疗COO

 

2012年至2014年移动医疗经历了发展的高潮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医疗政策的推动、患者权利意识的崛起,2015年移动医疗开始实现与医院或者患者的互联,即从Mobile(移动)逐渐演进到Connect(互联)。戴廉女士分析了新型医疗生态演进的过程。

 

近年,医疗行业进入了一个战国时代,医院、患者和支付方在医疗领域的角色开始进入转型模式。分级诊疗政策成为新一轮变革引擎,医保、医院、医生集团、企业各方力量争当健康守门人。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移动医疗不仅仅是移动,而需要连接各类APP、可穿戴与非可穿戴设备,集成远程沟通、诊断、治疗与检测平台,融入使用场景,构建以患者为中心,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医疗。

 

医疗供方更加多元、医生成为独立的供方力量、支付方处在变革前夜、患者权利意识崛起、互联网供应链重构,这标志着医疗生态重构正在发生。它的主要来源包括:(1)技术的进步。随着信息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各领域专门技术的进步以及消费者权利意识的崛起,颠覆力量逐渐形成。各行各业开始“去中心化”,医疗体系从集中化到分散化,具体为:检验设备的智能化使的第三方检验、居家检验普及,影像终端的多元化使得读片可以远在千里;可穿戴式设备的普及使得生命体征的获得可以随时随地,移动社交技术进步,使得医生患者的远程沟通便利可及,诊断决策的智能使得医生的部分工作可以被助手(护士等)代替。(2)医疗政策的推动。医疗当前存在的痛点主要有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试图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比如,医师多点执业使注册流程进一步简化、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以慢病管理为突破口、远程医疗政策有章可循机构远程医疗受鼓励、医药分开大势所趋、网售处方药或将解禁。(3)e时代患者权利意识的崛起和医患关系逐渐以患者为中心而非医生。

 

在这三大因素的推动下,移动医疗正在向互联健康转变。互联健康是一种利用科学技术提供远程医疗保健的服务模式,旨在最大化利用医疗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机会参与到临床治疗中并提高其在健康方面的自我管理意识。它包括远程医疗、远程护理(如家庭护理)和疾病与生活方式管理等方面,它经常利用现有的技术,如蜂窝网络的连接设备,并致力于改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护理。它的目标是减少慢病的医疗成本,提高国际和地区的公共医疗卫生监控,减少医疗失误的发生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医疗保障服务,关注疾病预防以降低死亡率,提高消费者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更安全有效地进行临床试验。

 

三、心血管病患者的线上随访和康复

 

讲者 谷曦 怡兴智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约有2.9亿人,发病人数仍在持续增加,随访作为患者术后重要环节之一在患者术后康复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谷曦先生结合我国当前的医疗现状,总结当前临床随访过程遇到的挑战,从“医疗+互联网”的角度首次提出“智能化随访”观点。

 

当前,在我国医疗行业的现状是医院资源分布不均、效率低下,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医生工作繁琐、时间有限、诊疗数据统计缺失严重。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并把培育新兴业态,推动产业智能发展作为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数字化医疗市场将在未来五年呈指数级增长,预计2020年应用数字化医疗支出规模将达到近7000亿元人民币。

 

2014年互联网医疗元年开始,在“互联网+医疗”大背景下,出现了诸多“颠覆”性的移动医疗产品,但实践的结果证实,这些旨在发挥最大效率、运用医护人员的“碎片化时间”、“配合”移动医疗更好地服务患者的模式显得力不从心,也并未真正解决当前医疗行业的“痛点”。

 

因此,“互联网+医疗”的概念或许是时候转变为“医疗+互联网”,即从医疗的角度出发,在确保医疗质量的情况下,不断通过科技手段辅助医疗行业提高效率,为医护人员节约更多的时间,将他们从重复低效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有效的精力投入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

 

作为慢性病的心血管疾病,并非是“一次性”就诊,其病因复杂、治疗周期长、需要循证证据的累积,因此,心血管长期随访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访从门诊随访、电话随访发展到电子化随访,整个心血管随访整体仍呈现出医疗资源浪费、信息非标准化、患者依从性差、随访质量难控制的现象。

 

为此,结合门诊随访、电话随访和电子化随访,“智能化随访”概念被顺势引入,即通过科技手段、以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基础,对医护人员随访的思维和意识进行模拟,个性化重现医护人员针对于个体患者的问话的流程,完整收集随访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其系统包括:发起随访——完成状态——定时提醒(系统短信)——监督完成——数据入库。

 

智能化随访是智能化重现医生的整个随访问话流程,针对不同患者的个性化问题,完整收集所有事件和资料并入库。智能化随访的应用,在解决客观条件限制的同时,提高随访的效率,节约人力成本,增强用户体验,增加数据可挖掘价值,使数据结构化并逐步建立标准化,最终将医护人员真正从繁琐的随访工作中解放出来。智能化随访平台是通过智能随访和病程记录的形式,高效完整收集患者数据,医生将数据以一种循证医学的方式更好地服务医疗行业,从而为心血管病患者制定标准化和规划化的康复指导,改善患者愈后。


在“互联网+”时代下,以随访为切入点而构建的基于大数据的临床研究合同组织(CRO)心血管随访平台,将是领域发展的另一片蓝海,也将能真正帮助中国心血管疾病管理及临床研究体现自身价值,完善心血管诊后康复体系。

 

现场,主持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进行了精彩互动点评,其中,他特别引用近日围棋人机大战为例指出,“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4:1击败前世界围棋第一人李世石,这一事件从某种意义上启示我们,下一个人工智能的方向就是医疗行业。因此,智能化随访是完全可行的,未来也将会落地到每个医生术后管理和随访过程中。同时,也要明确,在结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合理合法地规范患者管理和医生衔接、保持医患有效交流的持续性,进而减轻医生和患者负担、体现医生价值,则是智能化随访未来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来源:医心编辑部整理



上一篇:重磅|中国自主研发心血管OCT系统正式上市 助力PCI精准治疗
下一篇:【CIT2016】霍勇:PARACHUTE中国研究一年结果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