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独家资讯  >   正文

CHC2016︱史旭波: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心脏重症患者的隐形杀手

发布于:2016-08-22 18:06    

2016年8月11~14日,中国心脏大会(CHC2016)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在“心血管急重症论坛——心脏重症”专场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史旭波教授对“心脏重症的隐形杀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做了详细介绍。

 

 

美国每年有1200万人因肢体或肺部血栓、心脏病或血管成型术而接受肝素治疗。36万人发生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12万人出现血栓并发症(静脉、动脉),3.6万人死亡。肝素诱导的HIT(血小板减少症)是由肝素类药物引起的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并发症。若同时有血栓形成,则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形成(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and thrombosis.HITT)。

 

 

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病机制

 

 

HIT发生的时间


典型HIT:使用肝素后5~14天;

速发型HIT:使用肝素24小时内血小板减少;

迟发型HIT:停用肝素后几天内发生。


临床表现:


1 血小板减少(发生率>95%)


往往是HIT的首发症状,以首次使用肝素5~14天后严重血小板减少为特征,曾用肝素治疗而再次使用24小时内发生,血小板数量下降超过基数值的50%,通常在15 x 109/L。血小板下降相对比率较血小板下降的绝对值对诊断HIT更具有特异性。


2 血栓栓塞(最常见并发症,35%~75%)


静脉血栓:深部组织的静脉血栓形成也可导致肢体的坏疽。

 

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发生比例约为1: 4,可导致肢体或者终末器官的缺血坏死、移植血管闭塞、心肌梗死、截肢、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血栓形成表现:


静脉血栓形成(50%);

肺栓塞(25%);

注射部位的皮肤损害(10%~20%);

急性肢体缺血(5%~10%);

急性缺血性卒中或心肌梗死(3%~5%);

华法令相关性肢体静脉坏疽(5%~10%)。


HIT预防和治疗

 

 

HIT监测:

 

—血小板计数


静脉UFH(普通肝素)注射后30 min内出现发热、寒战、呼吸困难或其他不常见的症状体征,建议立即进行血小板计数,并与先前的计数值进行比较。接受治疗剂量UFH患者,建议隔日血小板计数,指导第14天或直至停用UFH。100天内接受过UFH治疗的患者或既往是否使用过UFH的病史不详者,再次开始使用UFH或低分子肝素(LMWH)时,建议先进行血小板计数,随后在肝素治疗后的24小时以内再次血小板计数。


下列患者建议术后4-14天,至少隔3天进行血小板计数(或直到停用UFH)。HIT发生率不高患者(0.1~1%)。内科/产科患者预防性使用UFH;术后患者预防性使用LMWH;UFH冲洗穿刺导管或内科/产科患者使用过UFH后接受LMWH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中使用UFH的患者(HIT危险<0.1%),建议临床医师不常规使用血小板监测。


—HIT抗体筛查

 

使用肝素的患者,如果无血小板减少症、血栓形成、肝素诱发的皮肤改变或其他HIT相关的情况,不建议常规监测HIT抗体。


HIT治疗


1 非肝素类抗凝药物替代治疗:


高度怀疑(或确证)HIT,无论是否合并血栓栓塞,建议选用另外一种非高速抗凝剂,如阿加曲班,比伐卢定,或磺达肝癸钠,而不是继续使用UFH或LMWH,也不建议不使用抗凝剂(有或无下腔静脉滤器)。

高度怀疑(或确诊)HIT,无论是否有下肢DVT的临床证据,建议常规下肢静脉超声以明确是否存在DVT。


 

2 LMWH/磺达肝癸钠:

 

高度怀疑HIT的患者,无论是否合并血栓形成,建议不使用LMWH。高度怀疑或确诊HIT的患者,如无活动性出血,不建议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3 华法林:

 

高度怀疑或确诊HIT患者,建议不使用VKA(生素K拮抗剂:香豆素),直至血小板计数明显恢复(如至少100 x 109/L,最好150 x 109/L);VKA仅用于替换抗凝剂时的重叠期(最少重叠5天),起始剂量小,替换使用的抗凝剂直到血小板计数恢复至稳定状态时,或至少最近2天的INR(国际标准化比值)达到靶治疗目标范围内才能停用。使用VKAs的患者在诊断为HIT后,建议使用维生素K逆转VKA抗凝疗效。


总结

 

HIT是相对常见,但容易被忽略的肝素类药物应用的严重并发症,危及肢体甚至生命。但是能早期识别并采取措施其严重后果可以避免。


来源:医心网

编辑:Nana



上一篇:重磅|中国自主研发心血管OCT系统正式上市 助力PCI精准治疗
下一篇:CHC2016︱于存涛:主动脉夹层阜外分型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