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独家资讯  >   正文

CSC2016︱引领医学跨界新时代 创新倡导以人为本 ——“跨界·创新:血管修复疗法”高峰论坛闪耀CSC2016

发布于:2016-09-18 17:32    

西安·医心现场报道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心血管大会暨2016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于9月8~11日在美丽的古城西安成功召开,以全新主题:“跨界·创新:血管修复疗法(VRT)”亮相9日大会的高峰论坛极具吸引力。 现场以专家讲座结合嘉宾讨论形式展开,既传达了专业深度,同时解答了许多现阶段VRT技术的临床疑惑。





缘起
为什么我们要在PCI第四次革命到来之际谈跨界与创新?

袁祖贻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袁祖贻院长在论坛开场致辞中阐明本次会议的目的是通过独立的学科相互融合、渗透,从而打破行业格局、创新思维,希望能够引领行业变革。此外,他更强调,截至目前,每一次PCI技术革命都能为患者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


主题演说 (一) 

创新是冠脉介入发展的必由之径


葛均波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葛均波院士认为创新是冠脉介入的必由之路。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或者将传统技术与新技术进行融合“吃回头草”,也能产生很好的临床价值。从冠脉介入治疗看创新来说,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为冠脉介入治疗带来了最初的灵感和曙光。“血管修复疗法”的理念很好地诠释了跨界与创新的概念,通过材料学和生物医学的跨界结合,将可降解支架作为引导组织结构和功能恢复的一个模板,引导血管重构,支架降解消失,血管自然功能得以恢复,最终回归“本我”状态,是医学领域治疗理念“以人为本”的伟大创新。

专家热论


王海昌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在回答王海昌教授在互动环节提出的“生物可吸收支架(BRS)VRT疗法”创新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葛均波院士指出,中国心血管治疗领域推动和带领大家创新所经历的最大的困难是基础材料和工艺的选择。在冠脉介入领域新兴的BRS是高科技材料学、工艺学的跨界合作。而材料学与医学领域的完美结合,体现了BRS全新的优势。体内治疗不留异物,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治疗理念,BRS的出现被认为是冠脉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改变了DES置入后留有金属异物的现状。主要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包括可吸收聚合物类和可吸收金属类两种,前者占绝大多数。可吸收聚合物支架结构为聚合物支架主体和药物/聚合物涂层。其中聚合物支架为单体组成的同聚物,半晶体的器械支撑结构,能够满足径向支撑力的要求。药物/聚合物涂层为一种非晶态全包围的左右旋单体组成的随机共聚物薄涂层,能够控制药物释放,厚度约2~4μm。目前主要BRS的生物特性为聚乳酸降解。主要材料聚乳酸虽作用巨大,其实并不神奇,医学领域中作为牙科、眼科的植入材料、外科手术材料等已得到很好的应用。聚乳酸及其共聚物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可用传统的加工设备和工艺塑型等特点,预示着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主题演说 (二)
完美跨界:高分子材料与工艺进步孕育了血管修复疗法


浩明 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

萧浩明教授在主题演讲中提到高分子材料与工艺孕育了血管修复疗法,这也是“医学跨界”的典范。首先,尽管材料同为聚乳酸,诸多影响因素的不同组合形式都会产生差异化结果。如连接长度、中间插入部件、合成条件的控制次序、不同合成链之间的连接等每一个因素的差异都将融汇成产品的特异性。Absorb BVS是目前临床证据最多的生物可降解支架,材料与工艺经十年研发求索之路,26万次的反复锤炼测试,达到了现有技术前提下各项性能的完美平衡。相较目前市场主流DES,Absorb BVS完成前六个月足够的支撑功能后,通过水解反应——酯键的随机断裂本体溶蚀,最终降解吸收,使血管最终恢复至无异物的自然状态,并在此过程中帮助血管完成修复。


另外,BRS支架在工艺制作上面同样具有跨界创新的特点。通过与工程学、材料学相结合,利用激光雕刻技术对聚乳酸材料进行塑型,使其满足治疗过程中的医学需求。将PLLA聚乳酸塑管吹塑成型之后,运用飞秒激光镭射技术进行海波管雕刻制作成型,最后镶嵌铂金标记物。Absorb BVS支架的特殊工艺是通过海波管的挤压成型,增强其径向强度,通过工艺上的改进,与聚乳酸材料本身的特性进行互补,进而铸成其独特的功能。这些点滴细节,都凝聚了BRS与不同领域技术的紧密结合。


专家热论



丁尼 雅培血管仪器公司 研究开发部 主任研究员

  在与萧浩明教授展开的深入讨论中,丁尼博士指出,对于分子量的大小,支架强度方面在适当范围内要寻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使其功能发挥到达到最大,并指出像PLA这种材料的X光可视性融合研究对于生物可吸收支架来说,未来是一个很好的发展。


张钲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

张钲教授提出在支架形状为方形或者圆形的设计选择上存在的差异性对BRS治疗结果是否有影响的问题,萧浩明教授对此进行解释:由于支架存在厚度,方形支架容易存在涡流,但壁厚减小到一定程度后能大大减少涡流的形成,圆形支架则会减少这种情况的产生,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对于如何降低支架厚度,同时解决径向支撑力等平衡点的研究也是未来结合更多领域跨界结合以改善现有局限性的一个重点。


寅 天津市胸科医院


刘寅教授提出了作为临床医生的一个梦,就是希望将来的介入支架既有金属支架的性能又能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希望能够将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汇聚一起,共同研创, 这也是生物可降解支架研究者的致力追求。


萧浩明教授总结本环节的讨论指出,其实BRS的整个发展进程一直体现着跨界。以PLLA为例,为了使产品参数能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大家都在寻求更特殊的一种结合,即克服聚乳酸本身的局限性,用新材料对聚乳酸进行改性,接枝生物活性因子,减少排异现象;利用分子设计合成具有细胞识别功能的聚乳酸材料,提高聚乳酸材料的细胞亲和性,这些研究或许将是聚乳酸在医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让我们满怀期待这些多种材料的“跨界组合”在生物医药领域即将展现的广阔前景。



主题演说 (三)
创新以人为本:从金属永久性置入物向过渡性支撑的转变


丁尼 雅培血管仪器公司 研究开发部 主任研究员

丁尼博士在接下来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创新的体现不仅是产品的不断迭代更新,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致力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其更好地回归生活与工作,实现血管自然功能的恢复。从这一点上讲,从永久支撑血管的stent到完成血管狭窄治疗后功成身退的全新“血管修复疗法”,它除了包含产品本身的疾病治疗功能外,更加赋予了一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VRT所赋予的这两个“功能”也正是Absorb BVS重要的创新理念之一。


生物可吸收支架解决了永久性置入物无法避免的长期并发症的局限性。治疗理念的创新将促进治疗结果的改变。传统置入的DES,虽然治疗冠脉粥样硬化非常有效,但会使管腔被永久的挤压和占用,一旦心肌需要从放置的血管获得更多的血流供应,患者会再一次经历缺血带来的影响。而Absorb BVS是一个引导组织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模板,能够引导血管重构,允许血管的自然功能得以恢复。在药物涂层效用下,生理环境恢复,使血管结构和功能得以改变,有助形成一个稳定的“新生内膜”。


  同时,Absorb BVS通过在材料合成的比例、长度、中间成分、链接次序、涂层以及设计上的不断研究完善,最终使Absorb BVS支架在支撑力、药物释放时间和降解周期等方面达到最优平衡,治疗效果最佳。将来如果患者有需要,能够减少影响其治疗方式选择的因素。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置入5年后,完全的生物降解吸收允许血管重构,管腔增加。

  这些创新革命,为患者解决病灶问题的同时,努力为患者恢复本身生理功能提供了可能,使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专家热论


沈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沈雳教授指出对于目前可降解生物支架材料的加工工艺是否可以考虑3D打印技术,就此丁尼博士介绍,事实上3D打印技术已被尝试用于医疗,甚至是支架制造,但目前其最大的限制是打印出的支架强度径向支撑力不足,只是徒有支架形状,而并无所求功能。尽管此项技术在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丁尼博士也指出3D打印技术是用于血管支架“DIY”定制的一个不错的创新技术。


李成祥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李成祥教授提到的对于BRS置入后的血管再狭窄问题的处理,丁尼博士认为若在六个月之前出现,再支架视患者血管直径而定或许需要考虑支架厚度问题。但若六个月之后出现,因为已经出现内皮化,此时金属支架或者BRS两者均可放置,这也为支架内血栓(ST)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更加遵循了患者本身生理需求。



蒋学俊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蒋学俊教授曾说过,BRS的可降解性是现代医学“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本次论坛讨论环节中,蒋教授也再次指出了这一观点,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这种生物可降解支架引导血管修复原理的推测:这些与金属支架有差别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物质,在置入人体之后可能会给外界某些信号,吸引一些生物因子成分聚集,使血管最后能够得到在良好的生理环境下,进行自主性的生物学修复。整个过程都是以引导为主,促进患者自身的恢复,将外界介入对患者的影响降到最低。


种种临床表现、循证依据以及不断改善的高科技支持,包括材料、工艺、生物相容性等的新平衡,都使我们看到BRS的远大前景。但与此同时,围绕第一代BRS产生热议的ST也是目前临床医师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对此,与会专家在讨论中也指出,在深入理解VRT是不同于DES的全新治疗策略这一理念,认识和了解BRS的材料和工艺特征的基础上,临床实践中严选适应证患者以及遵循规范化操作和现有DAPT治疗原则都能够实现BRS现阶段的最佳置入效果,最大化使患者获益。未来,也期待在不断的跨界创新过程中,能有更多不同领域的技术支持与人文情怀的注入,使介入心脏病治疗不仅更加优质,并且日益贴心,以此胸怀与愿景迎接第四PCI革命的到来。



目前Absorb BVS在中国仅被用于临床研究

尚未被批准作为商业使用


来源:医心网(医心原创报道,转载请注明“医心网”)






上一篇:重磅|中国自主研发心血管OCT系统正式上市 助力PCI精准治疗
下一篇:CSC2016︱谢良地:2016心血管病预防与临床实践欧洲指南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