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网  >  独家资讯  >   正文

GW-ICC2016︱金梅:镶嵌治疗在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

发布于:2016-10-20 12:14    

第二十七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于10月13-16日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会上众学者专家云集进行学术交流,在15号的“学科聚焦:先天性心脏病”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金梅教授对镶嵌治疗在先心病的应用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概况

 

1939年,Gross Hubbard 成功结扎PDA;1942年吴英恺教授完成我国首例PDA结扎术;1944年Alfred Blalock完成Blalock-Taussig 分流术;1952年,Muller Dammann首次报道肺动脉环缩术;1953年Gibbon首次完成体外循环下ASD修补术;1956年,苏鸿熙教授成功完成我国首例体外循环ASD修补术。


心脏外科现状是手术技术成熟,材料改进,术后处理更加合理,手术治疗的先心病种增多,年龄限制降低。复杂先心的手术近远期效果仍是困惑心外科医生的问题。

 

先心病导管介入治疗史-狭窄扩张术:

 

1954年(Mexico City)肺动脉瓣狭窄导管切割术;

1966年(Rashkind Miller)球囊房间隔造孔术;

1982年(Kan.Lock)球囊肺动脉瓣扩张成形术;

1984年(Lababidi)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成形术。

 

先心病导管介入治疗史-封堵术:


1967年(Porstmann)泡沫塑料栓封堵闭PDA

1974年(King,Mills Lock)堵闭ASD;

1975年(Giantuco)弹簧圈堵闭动静脉瘘;

1980年代(Rashikind)双伞堵闭PDA,ASD,VSD;

1990年代

(Sideris) 纽扣补片ASD/VSD

(Lock) 蚌状夹式闭合器ASD

(Cook)PDA

(Amplatzer)双盘式闭合器ASD,VSD.


蘑菇伞堵闭器PDA

(HELEX) ASD

(STARFlex)  ASD


 1972年,Bhati等首次报道介入技术与心外科手术联合应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近年来内外科镶嵌治疗已广泛应用。先心病外科与介入技术密切协作,使先心病的治疗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HYBRID-外科与介入治疗相互结合应用的治疗模式

 

外科前的介入治疗:球囊房间隔造口术、体-肺侧枝血管封堵术、经皮球囊或支架血管形成术。

外科介入治疗:肌部室缺封堵术、Norwood手术。

外科术后介入治疗应用:

残余分流封堵术,再狭窄球囊或支架植入术、体-肺侧枝循环封堵术。

 

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外科治疗


Norwood手术(三期):新生儿期姑息手术的存活率75%;


心脏移植:1岁以内心脏移植,1年生存率66%。

 

内外科镶嵌治疗


左右肺动脉环缩,动脉导管放置支架与Norword手术方法比较,镶嵌治疗除了获得相同的手术效果外,手术步骤简化、减少了麻醉和气管插管时间,不需要体外循环和避免大量的输血或不需要输血,而且缩短了在外科重症监护室的住院天数。


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

大多是复杂先心病;减症术后,缺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

一般术前、术后要维护心功能,营养心肌改善心脏能量代谢,可用果糖二磷酸钠口服/静脉,磷酸肌酸,大量维生素C等。术后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4小时监护。

 

总结


随着闲心病手术及介入技术不断成熟,器械不断改进,特别是复杂先心病已由单纯手术治疗转向内、外科共同治疗的新型模式,者有利于最大程度发挥两者优势,同时减少创伤和手术后次数,提高总体疗效,相信镶嵌治疗将是今后先心病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

 

来源:医心网

编辑:Nana



上一篇:重磅|中国自主研发心血管OCT系统正式上市 助力PCI精准治疗
下一篇:GW-ICC2016︱李田昌:STEMI治疗策略最新指南证据
评论列表:(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最短5个字
登录     注册